伊犁危机逼出来的“效率革命”?光绪帝首次用电报传圣旨
创始人
2025-10-18 13:02:38
0

如今咱们发消息,手机一点就到位。但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皇帝想给远方的大臣传个命令,那可全靠“驿站”——驿卒骑马一站接一站地跑,遇上急事就搞“八百里加急”。即便这样,从北京到广州,少说也得五六天。可到了光绪年间,这老规矩被打破了,皇上竟然开始用电报发圣旨,几小时就能送到,搁那时候,可真是件新鲜事儿。

要说这事儿,得先讲讲“电报”是怎么一步步走进大清朝的。

其实在光绪之前,就有人想把电报弄进来。比如搞洋务的李鸿章,1877年他就在天津搭了条短线,从机器局通到总督衙门,也就几里路,试发了句“中午一点”,结果秒回。李鸿章乐坏了,直说这玩意儿比骑马快多了,往后办急事肯定派得上用场。

可当时反对的人不少。有人觉得电线杆插地里,“破坏风水”;还有人担心,消息从电线里走,看不见摸不着,万一被人偷听咋整?甚至有些老百姓偷偷去拔电线杆,觉得这是“洋鬼子的玩意儿”,不吉利。所以电报一开始只能小打小闹,没敢跟皇帝的圣旨扯上关系。

真正让光绪动了用电报发圣旨念头的,是几件火烧眉毛的“急事”。

头一回是1880年,俄国想抢咱们的伊犁,朝廷派曾纪泽去谈判。这事儿十万火急,要还靠驿站送信,一来一回十几天,黄花菜都凉了。李鸿章就提议:“要不试试用电报联系曾纪泽?”光绪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点了头。结果,总理衙门给曾纪泽的回信,几小时就到了,比从前快了不止几十倍。这次虽然没叫“圣旨”,但已经是皇帝那边通过电报下指示了,算是“试试水”。

真正把“电报传旨”定成规矩的,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那时候光绪急着改革,要给各省下命令,可每次等纸质圣旨送到,地方官一看,情况早变了。比如让某省办新式学堂,圣旨走了五六天,等官员接到,招生季都过了。

光绪急了,直接下令:“以后重要的圣旨,都用电报发!各地官员收到电报就赶紧办,不用等纸质圣旨了。”这下,电报正式成了传圣旨的工具。

为了让电报传旨更顺溜,朝廷还想了不少土办法。比如怕日期搞错,就用汉字代替日子:“东”是1号,“冬”是2号,“江”是3号,这叫“韵目代日”。像1898年8月27日的圣旨,就标了个“沁”字(“沁”对应27号),官员一看就懂。还担心消息被人偷看,电报局就把圣旨内容编成密码,只有收信的官员能解。

不过,这新鲜事儿刚推行的时候,遇到的麻烦也不少。

有些老臣不习惯,觉得“圣旨这么严肃的东西,用电报发太不庄重了”。比如湖南巡抚陈宝箴,头一回收到电报圣旨,硬是等了三天,直到纸质圣旨到了才动手办事。还有人担心:“电线要是断了,圣旨传丢了咋办?”甚至有人私下抱怨,说这是“皇上被洋玩意儿带偏了”。

可不管怎么反对,电报传旨的好处实在太明显了。比如1894年甲午战争,前线消息几小时就能传到北京,光绪能马上给军队下令;后来义和团闹起来,慈禧太后也靠电报快速联络各省督抚,比驿站快了不知多少倍。

说白了,光绪用电报发圣旨,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清朝碰上急事,不得不做出的改变。它打破了几千年“靠人跑腿传令”的老规矩,虽然没能救得了摇摇欲坠的大清,但确实让政令传得快多了。这也算是晚清时期,中国艰难拥抱新技术的一个小小的起点。

就像如今咱们习惯用手机发消息一样,当年的电报传旨,也是一场属于那个时代的“效率革命”,只不过,这场革命来得太晚,也太被动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客厅书房字画傅继英书法“龙马精... 文/梨花 画作/傅继英 “龙马精神” 是镌刻在中华文脉中的精神图腾,承载着民族数千年来对刚健品格与高...
隐庐生活艺术专栏:《日本泉屋博... 日本泉屋博古馆馆 中国青铜器巡礼铜镜 上篇 隐庐艺术生活专栏 隐庐 从事古代艺术品收藏、研究、拍摄...
用油画讲述内蒙古故事 (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11月6日,观众在内蒙古美术馆观看美术作品。当日,“艺象・...
艺术史中的女性:被遮蔽的创造力 冯新平 《女性、艺术与社会》 惠特尼·查德威克 著 李思璟 译 后浪·湖南美术出版社 艺术史中女性...
主力资金 | 尾盘4股获大幅抢... 9个行业获主力资金净流入。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今日(11月6日)沪深两市主力资金净流出37.9...
一针超百万元!“天价抗癌药”有... 红星资本局11月6日消息,近日,一针百万元的抗癌药CAR-T再上热搜。据多家媒体此前报道,包括合源生...
50岁蒋勤勤素颜好美!昔日性感... 今日,蒋勤勤以50岁的素颜状态引发广泛赞叹,其自然美感与从容气质成为公众热议焦点。网友镜头下的蒋勤勤...
戴永芳书法艺术赏析 戴永芳(图片来自网络) 戴永芳,原名范永芳,1964年生,四川安岳人,新疆昌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