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57位开国上将中,有三位将军因其显著的贡献,被称为“三杨”——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三人分别在大授衔时年仅44岁、42岁和41岁,虽然他们同为开国上将,但究竟谁更出色呢?
从名字上看,“三杨”似乎是并肩而立的三位英雄,但实际上,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们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虽然在战时,他们的差距较小,但在建国后的发展过程中,三人的差距逐渐扩大。 其中,杨得志被称为“老杨哥”,这不仅因为他是三人中年纪最大的,更因为他成熟稳重,常常能够独当一面。无论是老一辈革命家,还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都对他充满信任,认为他是个可靠的将领。 此外,杨得志的资历也相对更深。早在1928年,杨得志便参加了湘南起义,随后前往井冈山,而杨成武则是在1929年成为红军战士,杨勇则是1930年加入红军的。因此,杨得志其实在红军时期便是杨成武和杨勇的“老班长”。 尽管如此,三人在红军时期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杨得志和杨成武分别担任红一军团的团长和团政委,而杨勇则担任红三军团的团政委。在长征途中,三人都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红军中的赫赫战将。到达延安后,他们都成了师级干部,那时三人之间的差距还不明显。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三人在战争中的表现逐渐分化。杨得志成为了八路军115师685团的团长,而杨成武则是115师独立团的团长,杨勇则担任了686团的副团长。在八路军初期的16个团中,杨得志是唯一一位担任团长的将领。随着八路军的发展壮大,杨得志和杨勇前往山东,而杨成武则与聂荣臻一同去了晋察冀,成为了那个地区的关键军事人物。 在晋察冀,杨成武的部队在黄土岭战役中成功击毙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而杨勇则指挥游击队击毙了日军中将沼田德重。随着抗战的深入,三人逐渐晋升为旅级干部。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们的差距开始变得更加明显。尤其是在晋察冀战区的作战中,杨得志因为出色的指挥能力被“空降”为司令员,而杨成武则成为了第二政委。 此后,在晋察冀野战军的指挥下,杨得志的部队连续取得胜利,改变了战局。在三大战役之后,三人都晋升为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三位将军继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惜的是,因健康原因,杨成武在1952年8月提前回国,留下杨得志和杨勇继续在前线战斗。在抗美援朝后,三人都曾担任过大军区司令员。然而,杨得志的军旅生涯尤为长久,他在大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上整整工作了25年,时间远超杨成武和杨勇。更为突出的是,杨得志曾担任过总参谋长,而杨成武仅担任过代总参谋长,杨勇则是副总参谋长。虽然“总参谋长”这个职位与其他两人的差距仅一字之遥,但正是这一字的差别,展现了三人的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杨得志的军旅生涯一直持续到1979年,甚至在68岁时,他仍与许世友一起指挥了对越反击战,继续为国家做出贡献,堪称真正的“老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