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后唐天成二年(927 年),赵匡胤出生在洛阳一个军人家庭时,贺氏已经在亳州(今安徽亳州)的贺家府邸里,度过了两年的童年时光。贺家可不是普通人家,《宋史・后妃传》记载,贺氏的父亲贺景思是 “右千牛卫率府率”,虽不算高官,但也是妥妥的将门之家,贺氏自小就跟着父亲学骑马、识兵器,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又有将门女儿的爽朗。
两人的缘分,始于一场 “父辈之交”。贺景思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老战友,早年都在后唐军队里任职,关系十分要好。后晋天福四年(939 年),12 岁的贺氏跟着父亲去赵弘殷家做客,第一次见到了 13 岁的赵匡胤。当时的赵匡胤已经长得人高马大,性格却像个 “野小子”,刚跟小伙伴打完架,脸上还带着伤,见到贺氏时,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把手里的木剑藏到了身后。
贺氏没有像其他女孩那样害怕,反而笑着问他:“你的剑怎么是木头做的?真剑是不是更厉害?” 赵匡胤被这个大胆的姑娘吸引,开始跟她讲自己以后要当 “大将军” 的梦想。一来二去,两个孩子成了好朋友,赵弘殷和贺景思看在眼里,心里也有了 “亲上加亲” 的想法。
后汉乾祐元年(948 年),21 岁的赵匡胤已经长成了挺拔的青年,却正处于人生低谷 —— 他放弃了父亲安排的官职,想靠自己闯荡天下,却四处碰壁,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就在这时,贺景思没有嫌弃他落魄,反而兑现了当年的约定,将 23 岁的贺氏嫁给了赵匡胤。
婚礼办得很简单,没有盛大的排场,只有两家人的亲友在场。新婚之夜,赵匡胤看着坐在床边的贺氏,愧疚地说:“委屈你了,跟着我可能要吃苦。” 贺氏却握着他的手说:“我相信你以后会有出息,就算吃苦,我也跟你一起。” 这句承诺,成了赵匡胤日后打拼的动力。
婚后的生活,果然如赵匡胤所说,充满了艰辛。他带着贺氏四处奔波,一会儿在郭威手下当将领,一会儿又跟着柴荣打仗,家里的日子过得颠沛流离,有时候甚至要靠贺氏变卖嫁妆补贴家用。但贺氏从没有抱怨过,反而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赵匡胤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温暖。
《宋史・后妃传》里虽然没有详细记载贺氏的日常,但从赵匡胤的经历中,能看出她的付出。后周广顺元年(951 年),赵匡胤跟着郭威在邺都(今河北临漳)起兵,贺氏当时已经怀孕,却只能独自留在开封,每天提心吊胆地等着丈夫的消息。直到郭威建立后周,赵匡胤回来时,贺氏抱着刚出生的儿子赵德秀,眼泪止不住地流 —— 她既为丈夫平安归来高兴,也为自己独自承受生产的痛苦委屈。
后来赵匡胤跟着柴荣南征北战,贺氏就带着孩子在后方守着小家。有一次,赵匡胤在淮南打仗,受伤的消息传到开封,贺氏连夜收拾行李,想去找他,却被亲友拦住。她只能每天去寺庙烧香,祈求丈夫平安,直到赵匡胤伤愈归来,她才放下心来。
贺氏不仅是个好妻子,还是个好母亲。她先后为赵匡胤生下了三个孩子: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长女昭庆公主。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贺氏亲自照顾孩子,给他们缝衣服、教他们读书,还经常跟孩子们讲赵匡胤的英雄事迹,让他们以父亲为荣。赵德昭后来能成为稳重的皇子,离不开贺氏早年的教导。
身边的人都劝贺氏:“你是将门女儿,没必要这么辛苦,找个丫鬟帮忙吧。” 贺氏却笑着说:“丈夫在外打仗已经够累了,我能多担待一点,他就能少操心一点。” 正是这份理解和支持,让赵匡胤在战场上更加勇敢 —— 他知道,家里有个女人在等着他回家。
后周显德五年(958 年),赵匡胤已经成为后周的重要将领,官至殿前都点检,家里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贺氏以为,终于能跟着丈夫过上安稳日子,却没想到,一场大病突然袭来。
一开始,贺氏只是有些咳嗽,大家都以为是风寒,没太在意。可没过多久,她的病情越来越重,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赵匡胤当时正在淮南打仗,得知贺氏病重的消息后,连夜赶回来,看到躺在床上虚弱的妻子,心疼得说不出话。
贺氏见到赵匡胤,虚弱地笑了笑:“你回来了,我就放心了。” 她拉着赵匡胤的手,嘱咐他:“以后不管你能不能当大将军,都要好好照顾孩子,不要让他们受委屈。” 赵匡胤含泪答应,紧紧握着她的手,不肯松开。
同年七月,贺氏在开封的家中去世,年仅 32 岁。她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在一年后,会通过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为贺氏的离世悲痛万分,他亲自为贺氏办理后事,将她葬在开封西南的安陵旁边 —— 他心里早就想好,以后要跟贺氏葬在一起。
贺氏的去世,成了赵匡胤一生的遗憾。后来他登基称帝,每次提到贺氏,都会忍不住流泪。他对身边的大臣说:“贺氏跟着我吃了很多苦,却没能享一天福,我对不起她。” 为了弥补这份遗憾,赵匡胤追封贺氏为 “皇后”,还特意下旨,让贺氏的家人都得到重用 —— 贺氏的弟弟贺怀浦被封为内殿直都虞候,贺氏的侄子贺令图也成了朝中官员。
宋建隆元年(960 年),赵匡胤登基称帝,建立宋朝。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追谥贺氏为 “孝惠皇后”,还按照皇后的礼仪,重新修缮了贺氏的陵墓。《宋史・礼志》记载,赵匡胤特意下令,将贺氏的陵墓迁到了巩县(今河南巩义)的宋陵陵区,与自己未来的陵墓相邻,还安排了专门的人看守陵墓,每年都要举行祭祀仪式。
赵匡胤在位期间,虽然又娶了王氏、宋氏为皇后,但在他心里,贺氏永远是最特殊的存在。他经常去贺氏的陵墓前祭拜,跟贺氏 “说说” 朝堂上的事、孩子们的情况。有一次,赵德昭犯错,赵匡胤本来很生气,但一想到贺氏的嘱咐,就心软了,只是轻轻教训了赵德昭几句。
昭庆公主长大后,赵匡胤对她格外疼爱,因为她长得最像贺氏。公主出嫁时,赵匡胤按照最高规格准备嫁妆,还亲自送她出嫁,对公主的丈夫王承衍说:“你要好好待她,她母亲不在了,我不能让她受委屈。”
不仅如此,赵匡胤还十分照顾贺氏的家族。贺怀浦后来在与辽军的战斗中牺牲,赵匡胤追封他为大同军节度使,还让他的儿子贺令图继承了官职;贺氏的其他家人,也都在朝中或地方担任官职,贺家成了宋朝初期的名门望族。
开宝九年(976 年),赵匡胤去世,按照他的遗愿,与贺氏合葬在永昌陵。这对少年结缘、患难与共的夫妻,在死后终于得以团聚。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为了纪念贺氏,又追赠贺氏的父亲贺景思为太傅,母亲为楚国夫人,让贺氏的家族荣光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