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银两是每家每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农民、商人还是官员,都离不开它的交易。农民依靠种地谋生,商人做生意,而官员则每月领取“俸禄”,相当于今天的工资。如果我们把现在的人民币收入换算成古代的银两,你的月薪大约相当于哪一品官员的收入呢?
相比于与绩效挂钩浮动较大的武官,文官的俸禄较为稳定,适合用来与今天的收入做对比。为了确保物价水平尽量一致,我们选择了清朝作为参考,来做这些换算。
首先,清代的货币和物价水平是如何呢?根据史料记载,康熙到乾隆年间大米的价格约为10文钱每升,而一两银子大约等于1000文钱,也就是说,1两银子能够买到100升大米。根据《清会典》的记载,这100升大米相当于今天的75千克大米。如果以今天每公斤大米5元来算,75千克大米大约需要375元。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清代的一两银子约等于现代的375元人民币。
那么,按照这个换算比例,清代的官员年薪是多少呢?
首先,许多学子因为仕途不顺,一生只能升到从七品官员,年薪大约是45两银子,折合成今天的人民币大约是1.7万元,每月收入大概为1400元。这在现代,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都不会接受这样的工资了。更何况如果遇到灾年,可能连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成了难题。
如果官运稍好,升职为知州,担任正五品的官员,年薪几乎翻了一倍,达到了80两银子。折合人民币约为3万元,月薪大约2500元。这样的收入在现代的二三线城市算是基础工资,但如果是在北上广,可能还要艰难度日,甚至难以支付房租。
不过,在清代,如果出身平民家庭,能够做到正五品,担任知州或同知,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如果有些学子特别幸运,升到四品官职,担任知府,年薪大概在105到130两之间,折合人民币约为3.9万到4.9万左右。清代的知府是一个令人敬仰的高官,类似现代的市长。他们不仅是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还负责推荐和任命州县官员、审理地方案件等重要工作。在这个职位上,官员不仅有稳定的年薪,还有可能通过绩效获得额外的赏银、养廉银等津贴,这些收入加起来,远远超过固定的工资。因此,知府职位常常是万千学子的梦想。
往上升,就不仅仅是地方官了,许多三品、正三品的官员开始负责更为重要的事务。例如按察使,主管省级诉讼案件。虽然他们是三品官员,但年薪只有130两银子,津贴远不及知府。折算成现代货币大约是4.9万元,虽然官职提升了,但收入却没有太大变化。
在三品官员中,侍读学士是一个特殊的职位,收入比按察使高很多,年薪约为160两银子,折合人民币大约为6万元,月薪接近5000元。这类官员往往是未来可能进入内阁、三省六部的高层人才。
再往上,进入二品官员的层级。二品官员的职位一般都由皇亲国戚或非常有才学的人担任。巡抚是最常见的二品官职,年薪大约为180两银子,折合人民币大约6.7万元。此外,巡抚的其他津贴也非常丰厚,年薪往往可以达到10倍以上。
在清代,最顶级的官员是总督,这个职位每个省只有少数几位能担任。总督的年薪为200两银子,约合人民币7.5万元,外加丰富的津贴。总督是统领多个省份的最高长官,权力巨大,财富也随之水涨船高。
所以,如果你穿越回清代,你的月薪可能相当于几品官员的收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