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联合国大会上,以色列的官员曾在公开场合拿出一本圣经,声称这就是他们在巴勒斯坦建国的“地契”。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在巴勒斯坦建国的历史依据,来源于《旧约》中的记载。根据这些记载,犹太人曾在巴勒斯坦建立过国家,因此他们认为巴勒斯坦是他们的故土。这一信念,成为了以色列建国的历史根基。
然而,如果用西方对待夏朝的态度来审视,犹太人所谓的“地契”其实经不起推敲。西方对中国历史的态度和他们处理犹太历史的标准,展现了明显的双重标准。比如,西方在撰写世界历史时,提到中国的夏朝时,要么忽略它,要么将其视作传说。在很多西方学者眼中,夏朝的存在并不可信,正如伦敦大学的艾兰在20世纪初发表的文章《有无夏?历史方法论问题》所指出的,他就认为夏朝不存在。
但问题在于,中国的信史早就记录了夏朝的存在。那么,西方学者凭什么否定夏朝呢?经过梳理,可以总结出两个原因:首先,他们认为文献不可信;其次,他们认为没有找到相关的考古证据。西方学者往往主张,研究夏朝的历史必须抛弃文献记载,转而依赖考古“字证”或“自证”。
过去一个世纪,尽管考古学家并未发现直接证据来证明夏朝的存在,但这一点并不能完全否定史料的可信性。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传统,而西方的历史记载传统则相对较短。显然,西方学者在解读中国历史时,缺乏对中国历史的充分了解,或者带有偏见和傲慢。
不管是抛弃史料只看考古,还是仅凭考古证据来判断历史的存在,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的严苛标准,不免让人觉得是双重标准的体现。西方对中国历史要求严格,但面对自己历史上的“疑点”,他们则常常显得宽松。例如,西方历史对犹太人历史的看待,也恰好展现了这种不一致的态度。
根据西方历史叙述,犹太人起源于公元前约4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后来由于饥荒逃到埃及,成为“希伯来人”,最终因奴隶身份逃到迦南(即巴勒斯坦)。大约公元前1000年,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联合王国,但百年后,由于内部分裂,南北两国分别形成了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征服,犹大王国则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灭亡。此后,犹太人经历了被波斯帝国、古希腊及罗马帝国统治的历史。
然而,西方学者是否能证明这些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如果用他们对待夏朝的标准来看,犹太人历史中提到的这些事件同样存在疑问。首先,《左传》和《史记》等中国的信史被西方学者质疑,那么《旧约》记载的犹太历史是否也可信呢?尽管《旧约》可能反映了一些历史背景,但具体的历史细节显然无法完全信赖。而且,《旧约》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并不明确,西方学者又如何确认犹太历史的年代呢?
其次,犹太人建国的历史依据来源于古以色列王国的存在,但根据西方的考古标准,古以色列王国至今并未找到确凿的“字证”或“自证”。所以,如果按照西方学者的标准,犹太人历史能否成立也是个大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西方学者对于犹太人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处理,展现出明显的双重标准。犹太人的历史虽然缺乏确凿证据,却被广泛传播并作为历史事实,而中国历史,即便有丰富的考古和文献证据,却往往被忽视或否定。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三点值得深思:
1. 如果考古无法证实古以色列王国的存在,且文献证据也不足以证明犹太人的历史,那么现代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国,就不能算是“回归故土”。这样一来,以色列的建国是否可以被称为“鸠占鹊巢”呢?
2. 西方历史中存在的双重标准令人困惑。每当涉及中国时,西方学者总是要求严谨;但当涉及到他们自己的历史时,往往却宽容过度。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标准去审视西方的历史,究竟还有多少是可信的?
3. 双标现象不仅存在于历史领域,西方在其他许多领域也同样表现出这样的态度。因此,在面对西方的言论时,我们应该更加警惕,分辨出他们的真实意图。我们不应盲目相信他们所说的,而应多关注他们实际的行为。
这篇文章不仅揭示了西方在历史考证上的双重标准,还引发了我们对“历史”本身定义的深刻反思。历史的解读,不应仅仅取决于时间和地点,更应依据公正、严谨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