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江阳老师的拍摄,以及《官渡水运》拍摄者龙周富老师的支持。
每次提到“官渡”这个名字,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想到东汉末年发生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尤其在我小时候,喜欢读一些历史书籍,对这场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激烈对抗有着深刻的记忆。那时候,当泸州的老人提起“官渡”,我也曾将其与那个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不过,实际上,泸州的官渡与那场战争并没有直接关系,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故事。
如今的泸州官渡,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个地方的历史依然值得我们去回顾,尤其是发生在2000年的浮桥事故,让人至今记忆犹新。
泸州的官渡位于龙马潭区的西北部,南接龙马潭区的胡市镇,东临金龙镇,西边与泸川区相邻,距离泸州主城区约10公里。这个地方的特点是城郊结合,既有城市的便捷,也保留着乡村的宁静。如今,官渡是龙马潭区下辖的一个社区。
根据《泸县志》的记载,官渡历史上曾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从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到民国时期,官渡是会文乡的一部分;到1992年,经过多次调整,官渡被纳入了石洞、胡市、特兴镇,成为一个典型的小镇。
官渡的母亲河是濑溪河,这条河不仅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也是将官渡与泸县周边的地区联系起来的重要交通线。濑溪河流经多个乡镇,虽然一河之隔,但古时并没有大桥可供通行,只有摆渡船才能过河。船家有时会对过河的村民勒索,这些不法行为让百姓们感到十分困扰。
有一次,当地的一名清廉官员,卢姓州官,决定亲自去调查这一现象。他微服私访,亲自乘船过河,结果被那个臭名昭著的船家敲诈。船家威胁要增加船费,州官虽然生气,但因无法表露身份,只能无奈接受。回到府里后,州官立即下令取缔这种违法行为,并采取了措施:从此,官方出资设立“济渡会”,并聘请两位孤寡老人管理渡口,让这里成为了一个免费渡船的地方,百姓们不再受到敲诈。这个改变得到了当地人们的热烈欢迎,大家称之为“官渡”。
随着这项公益举措的实施,官渡的渡口逐渐繁荣起来,也由一个集市发展成了一个小场镇,后来就形成了今天的“官渡场”。
不过,随着交通的不断改善,摆渡逐渐不再是唯一的出行方式。尤其是在21世纪初,由于人们交通需求的变化,官渡的渡口也渐渐停运,改建为浮桥,但这座浮桥在2000年8月20日因暴雨而发生了沉没事故,造成51人落水,5人不幸溺亡。事后,政府组织了救援,并拆除了沉没的浮桥。为恢复当地的交通,政府还修建了一座新桥,并且通过机动船继续为群众提供过河服务。
随着桥梁的建成和船运的逐步退出,官渡的“义渡”历史也走到了终结。如今,虽然官渡的码头和浮桥都已经消失,但这个地方的名字与濑溪河依然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泸州历史与乡土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