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曹操根据韩浩等人的建议实施了屯田政策,采取了由典农官招募民众耕种的方式,最终取得了丰收。这一政策不仅为战乱中受损的农业恢复提供了帮助,也为之后的晋朝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毛主席对曹操的这一做法极为重视,甚至在《魏书》中专门做了详细的批注,并且在阅读时,逐句画上了重点线和圈。毛主席对曹操的才智十分钦佩。
其实,毛主席早在1957年,就曾和秘书胡乔木讨论过三国人物,尤其是诸葛亮和曹操谁更为出色。虽然大众通常把诸葛亮视为正义的象征,但毛主席却认为曹操才是更为杰出的英雄。他指出,古书和戏剧中的曹操常被描绘成奸诈阴险的大反派,但实际上曹操不仅足智多谋,而且非常了不起。
为了更好地理解曹操,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他的历史背景。东汉末期,朝廷腐败,许多年轻的皇帝无法掌控大权,权臣之间争斗不断,造成了朝廷的动荡。曹操的家族与这些权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说,曹操的父亲曾是一个宦官家族的养子,受尽了欺凌,因此曹操从小便培养了坚韧不屈的性格。
当黄巾起义爆发后,汉灵帝去世,年仅33岁的刘辩继位,但由于何太后的干政,他实际上权力有限。直到董卓进京,局势才发生变化。董卓扶持刘辩登基,却在全国范围内树敌,最终曹操决定刺杀董卓,但未能成功,只得逃往洛阳。此时,董卓为了保持对汉献帝的控制,挟天子命令诸侯。
然而,曹操并不甘心成为历史的旁观者。他在董卓挟持汉献帝后,立即开始联络各路势力反抗董卓,并且表现出了非常高超的政治智慧。虽然历史上京剧和《三国演义》将曹操刻画成奸雄,但实际上他早期的许多贡献不可忽视。尤其是曹操将汉献帝迎回许昌,重新控制了政局,并在短短四年内,扩展了自己的势力,控制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曹操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这一做法显示了他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还能准确判断当时历史的走向。毛主席对曹操这种能力表示极大的赞赏,认为曹操在多次历史转折点上的决策非常英明。
毛主席在多次谈话中提到,曹操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毛主席尤其喜欢曹操的诗句,认为他的诗气魄雄伟,且充满男子汉的豪情。他曾提到,曹操的《观沧海》让他十分感动,并且赞扬曹操在多重身份中的表现。毛主席在自创的诗篇《浪淘沙·北戴河》中也多次引用了曹操的事迹,表达了自己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刻敬意。
不仅如此,毛主席对曹操的一些具体政绩也表示认可。例如,曹操实行的“不杀俘虏”政策,毛主席就高度赞扬。在他看来,这种政策体现了曹操的宽容与智慧,与当时其他政权的做法截然不同。此外,曹操还特别注重身体锻炼,保证自己能活到65岁,这对于一个生死与战场为伴的领袖来说,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曹操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十分注重,他对子女严格要求,既不溺爱也不偏私。特别是他对子女的才艺培养,如曹丕、曹植等人的文学成就,至今仍为人称道。这种家风和教育方式,也许正是毛主席对曹操推崇的原因之一。
当然,曹操也并非完美无缺,毛主席曾指出,曹操有时也显得优柔寡断,特别是在处理张鲁后未能立即进军四川等问题上,导致错失了一些机会。但总体来说,毛主席认为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诗人。这个评价也成为后人对毛主席及曹操的普遍认同。
尽管曹操死后,曹丕篡位的行为给曹操的名声带来了一些争议,但可以说,曹操的一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贡献,至今依然被历史铭记。正如毛主席所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了不起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