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图贸易起源于隋唐时期,当时人们把它称为“回易”或“回图”。这一贸易形式主要由政府或军队主导,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
回顾唐朝历史,唐太宗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但随着唐朝的衰退,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唐末五代时,军队参与回图贸易的行为逐渐增多,成为了统治者急需解决的难题。 因此,宋朝建立初期,朝廷对回图贸易采取了反对的态度,但随着局势变化,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即便如此,北宋时期,回图贸易依旧存在,且形式逐渐多样化。那么,北宋的回图贸易是如何发展的?它给军队和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要了解北宋时期的回图贸易,首先需要对“回易”制度有一个基础的认识。最早的回易制度记载出现在隋代的《隋书·食货志》一书中。书中提到,隋朝政府曾尝试通过向官员提供资金,允许他们通过回易活动来增加收入。然而,这种做法在当时受到批评,认为它扰乱了社会秩序,最终被部分禁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易制度并未完全消失。隋文帝在开皇十七年时再次允许这种交易继续进行,设立了特定的规则。 隋朝虽然短命,但其确立的许多制度却被唐朝继承。唐朝初期,回易制度依旧存在。特别是唐太宗时期,尽管曾有过取消回易的讨论,但在面对财政压力时,回易制度还是得以恢复并继续实行。 进入唐代宗时期,由于与吐蕃的战争,国家财政压力加大,回图贸易的收益被用来充实军费,支持战争开支。唐末五代时,地方藩镇的割据势力更是广泛开展回图贸易,甚至设立了专门的“回易务”机构来管理这些贸易活动。 随着宋朝的建立,尤其是在北宋时期,军队回易活动逐渐增多。北宋实施了募兵制,目的在于扩充军队,但这一制度也带来了财政负担。在边境频繁的军事冲突中,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导致国家财政吃紧。因此,军队通过回易活动来补充军费,成为了主要的收入来源。 这种回易活动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它帮助解决了军队的财政问题。例如,宋仁宗时期,知渭州的张亢因派遣部下进行回易而被查处,但最终因为没有将所有利润私吞而得到宽容。类似的例子也在北宋政府中屡见不鲜,回易活动不仅帮助军队缓解了财政压力,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军队建设。 然而,回图贸易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首先,军队大量参与商业活动,导致士兵脱离了军事训练,形成了“名义上的战士,实际上的商人”的现象。其次,军官利用回易活动压榨士兵,通过低息贷款和占用士兵的劳动成果,积累私利。这种情况在宋太祖时期尤为严重,边境的将领在回易的过程中常常将公款私用,形成了严重的腐败。 在经济层面,回图贸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却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军队通过国家提供的资金和免税特权,拥有了商人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这种不公平竞争使得民间商人难以与军队对抗,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此外,回易所得的利润并没有有效地投入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而是被用来补贴军费或充实官员私囊,从而影响了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 从政治角度来看,回易活动不仅侵夺了国家的财政资源,尤其是那些属于政府专营的商品(如茶、盐、酒等),还因为缺乏有效监管,使得税收严重流失,国家财政日益吃紧。与此同时,朝廷对回易活动的宽松态度,也导致了军队中的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稳定。 综上所述,北宋时期的回易活动是一种结合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复杂现象。它既反映了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也揭示了军队腐败和社会结构的某些矛盾。尽管它为国家带来了一定的财政收入,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其正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