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67年11月,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带领25万大军北上,目标是消灭元朝的骑兵。徐达素以擅长带兵打仗著称,第二年八月,他就成功攻下了元大都。
在历史上,朝代更替时,通常都城一旦被攻破,前朝的皇室女眷往往会遭遇凌辱。然而,徐达进入元大都后,却做出了与常理相反的决定,他下令保护元朝皇室的妃嫔、公主及宫女,确保她们的衣食住行得到妥善安排。那么,为什么徐达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他的背景又如何影响了这一举动? 徐达出生在1332年,家乡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他的家世贫寒,祖辈都是农民。在元朝末期,百姓生计艰难,尤其是像徐达家这样的贫困家庭更是苦不堪言。徐达从小就帮助父母做家务,长大后,父母安排他去放牛,而他与朱元璋一起放牛,成了多年的朋友。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反元起义,逐渐在军中站稳了脚跟,徐达也决定跟随他参军。 当时,朱元璋正缺乏得力的助手,徐达的加入令他非常高兴。两人一起加入了郭子兴的部队,但郭子兴并不是一个明智的指挥者,朱元璋屡次被排挤,地位尴尬。因此,朱元璋决定带着亲信士兵自立门户,徐达也跟随他一起创立了新的起义军。 有一次,朱元璋被郭子兴的部下抓捕,起义军陷入混乱。此时,徐达提出自愿替朱元璋做人质,以保证朱元璋的安全。这一举动解救了朱元璋,并且从此,两人的关系更加深厚。此后,徐达不仅协助朱元璋指挥战斗,还深入学习兵法和战略,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徐达兵法”。 1363年,朱元璋面临与陈友谅的决战——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兵力远远不如陈友谅,但他任命徐达为先锋,最终依靠徐达的高超指挥打败了陈友谅,确保了自己的称霸大业。接下来的几年,徐达帮助朱元璋战胜了张士诚,攻占了平江城,并确保进城后不侵犯百姓的财产,这一做法也赢得了百姓的好感。 1367年,朱元璋即位称帝,徐达被任命为右丞相,并开始北伐,彻底消灭元朝的骑兵。徐达和常遇春紧密配合,攻破了元大都。徐达有一个与常遇春不同的决定,那就是放走了元顺帝。常遇春对此不满,但徐达认为,元顺帝虽然是敌人,但他曾是皇帝,不应被轻易杀害。后来,徐达还对元朝的女眷作出保护措施,要求士兵不得进入皇宫,只派随行太监照料她们。此举赢得了众人的赞扬,也反映了徐达宽厚仁爱的品格。 当时,朱元璋对徐达的表现极为满意,并将他封为魏国公。虽然徐达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荣誉,但他依然保持谦逊。对于朱元璋的赏赐,徐达总是推辞,不愿意接受过多的荣誉和财富。他曾拒绝住在朱元璋曾住过的吴王府邸,表现出极高的谦卑与节操。 然而,徐达的忠诚与智慧也面临着政治的挑战。曾有一位权臣胡惟庸试图拉拢徐达,但徐达深知结党结盟的危害,坚决拒绝了他。胡惟庸心生怨恨,企图陷害徐达,但因徐达的清廉和刚正,最终未能得逞。 徐达一生忠诚于朱元璋,他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也是一个极具节操的臣子。朱元璋也常常对他赞不绝口。徐达在一生的征战中,始终保持着对皇帝的忠诚,对百姓的爱护,对手下的严格要求。他的去世,令朱元璋深感悲痛,甚至为此罢朝数日。朱元璋亲自为他主持葬礼,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 徐达一生从贫寒中崛起,通过不断努力和忠诚最终成为一代名将。对于历史来说,徐达是一个忠诚、勇敢、智慧并且具有高尚品格的将领,他的事迹在历史上永载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