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的才华丝毫不逊色于诸葛亮,但他性格中的一些弱点注定了他无法达到诸葛亮的高度,而他的死也正是性格缺陷的必然结果。
庞统早年担任耒阳令,却因治理不力而被免职(《三国志·庞统传》)。周瑜死后,庞统继续在新任南郡太守程普手下担任功曹。刘备借到南郡时,庞统因与江东的地方势力有所交情,孙权出于顾虑未敢使用他。于是,庞统与其他荆州系的官员一并被打包交给了刘备。
与《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庞统主动投奔刘备不同,实际情况是他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被迫接受了这一局面。这一连串的挫折使得庞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送周瑜灵柩回江东时未能见到孙权,到被孙权完全弃用,庞统的处境和心态逐渐恶化,面对现实的打击他深感失落。
刘备接管南郡后,虽然将庞统从功曹升职为荆州从事,并让他代理桂阳郡耒阳县令,但刘备对庞统的态度充满矛盾。也许因为庞统刚为孙吴效力,刘备对他心存疑虑;也许是他认为庞统与吴地的豪族交情过深,或者因为庞统的背景和思想让刘备有所顾虑。总之,庞统并未得到刘备像对待诸葛亮那样的亲近。
庞统虽然升职,但他的工作态度却变得消极。在耒阳县令的职务上,他没有认真履职,彻底放弃了对工作的投入。历史记载显示,庞统在这个职位上并没有展现出任何才华,而是完全“尸位素餐”。他原本充满理想的抱负和聪明才智,被无情的现实压得几乎消沉。
甚至在刘备的一次宴会上,庞统因不认同刘备的言论而与其发生了争执。在刘备醉酒后,他的话不合适地责备庞统,庞统不但没有低头认错,反而选择了默不作声地退出,显示出他对刘备的不满。虽然后来刘备悔过,但庞统依然没有放下身段,显得有些不成熟和固执。
庞统的性格缺陷之一,就是在遭遇挫折时容易消极怠工。他的这种“摆烂”心态,使得他很难在刘备的阵营中立足。而他性格中的另一弱点是急功近利,渴望证明自己的能力,以此获得更大的名声。鲁肃曾建议刘备,庞统应该担任更重要的职务,而非仅仅担任一个小县的管理职务,因为庞统有着更大的潜力。他希望庞统能够找到一个能让他施展才华的舞台。
后来,庞统终于得到了刘备的重用,并迅速展现出了他惊人的才华。刘备任命他为荆州治中从事,成为政务的二把手,并赋予他与诸葛亮同等的军事权力。庞统在此时的积极表现可见一斑,迅速采取行动为刘备谋取西川。然而,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导致了他在战场上冒险过度,最终在一次前线指挥中不幸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庞统的一生,实际上是在追求名声和权力的过程中急于证明自己。他从小在家庭的庇护下长大,天资聪颖,早早就被众人认可。然而,正是这种“为名而急”的心态,让他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得过于冲动和极端。尤其是在失落和被忽视时,他容易选择放弃,甚至彻底“摆烂”。而一旦得到重用,他又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以此来寻求认可。这种过度的急功近利,使得庞统的事业最终未能长久,直到悲剧的发生。
总结来看,庞统的性格缺陷—面对挫折时容易“摆烂”,而得到机会后又过于急功近利,导致他在诸葛亮和刘备的重用下无法稳定发挥,最终未能实现他曾憧憬的伟大事业。他的悲剧,正是这种性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