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被誉为三国时期的“迟暮丞相”,这一称号源自他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当时,刘备的境遇极为低迷,整个蜀国都处于一片困顿之中。然而,诸葛亮的加入为蜀汉带来了新的希望。在他的协助下,蜀汉逐渐站稳了脚跟,从最初的荆州到两川地区,刘备的势力一步步扩展,最终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汉的基业逐渐稳固。
尤其是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肩负起了恢复汉室、重建帝国的艰巨使命。为了这个目标,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频繁进行北伐,期望通过战争恢复国家的繁荣与强盛。然而,长期的军事压力让他承受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最终在五丈原去世,令人唏嘘不已。此时,整个蜀国都沉浸在悲痛中,但却有一个人却在这时大笑出声,这个人便是李邈。
李邈出生在西川,他最早是刘璋的部下。刘备入川之前,刘璋与刘备的势力接触过。张松曾私下与刘备会面,建议他“先取西川,再图中原”。这一点与诸葛亮当初在三顾茅庐时的计划相符,拿下西川是打下基业的关键一步。因此,刘备很快以张松为内应,带领张飞、赵云等众将入川,名义上是帮助刘璋抵御张鲁,实际上是为夺取西川而来。
当时,许多人反对刘备入川,如黄权、张任等,而李邈也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刘备是枭雄,答应帮助刘璋肯定另有图谋,但刘璋依然决定迎接刘备入川。最终,刘备通过这一战成功拿下西川,刘璋的力量被削弱,刘备的势力逐渐扩张。
李邈与法正、张松等人不同,他并未在刘备入川之前就归顺,而是像大多数西川将领一样,随着刘璋的投降才不得不投降刘备。西川之争后,刘备与东吴的关系因荆州问题再次起了冲突。由于关羽的轻敌,吕蒙趁机智取荆州。为报关羽之仇,刘备决心讨伐东吴,然而结果大败,刘备身心疲惫,最终病重死于白帝城。
刘备临终时,将一切权力托付给诸葛亮,这使得李邈与诸葛亮的关系愈加紧张。说起李邈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更大程度上是反映了蜀汉内部的分裂。蜀汉内部主要分为两大集团:一方是主张征战的荆州集团,以诸葛亮为代表,另一方是主张稳固现有局势的益州集团,李邈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承担了“复兴汉室”的责任,他频繁发动北伐,希望通过战争重振汉室。然而,李邈及益州集团认为,连年的战争不仅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也极大地消耗了国家的财政和人力资源。他们认为,应该尽量避免继续征战,保持现有的稳定。但由于诸葛亮手握实权,李邈的反对意见未能得到有效执行,两派之间的矛盾因此不断积累。
随着北伐的持续,问题愈发突出。蜀汉远征中原所需的粮草成了一个大问题,尤其是在第一次北伐失利后,蜀汉的粮草供应成为了致命短板。后来的几次北伐也未能解决这个问题,再加上战斗中的人员伤亡,蜀汉的兵员逐渐减少。为了填补这一缺口,诸葛亮甚至命令男女老少都参与到战斗和后勤工作中,国家的资源被进一步压榨。
李邈的家庭本就贫困,他之所以选择加入刘璋,是因为西川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相对平稳的局势,使得他能够安居乐业。与此不同,诸葛亮频繁发动战争,尽管他是为了实现刘备的理想,但对当地百姓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李邈与诸葛亮的意见完全对立,二人的矛盾也因此愈加深刻。
每一次北伐都是二人矛盾激化的一个节点。终于,在第六次北伐时,诸葛亮与宿敌司马懿对峙,由于天灾影响,最终司马懿侥幸脱险,诸葛亮的心情受到极大打击,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几个月后,诸葛亮病重,最终死于五丈原。
蜀国陷入空前的悲痛之中,几乎所有人都为诸葛亮的去世感到沉痛。然而,李邈却因长期与诸葛亮积累的矛盾而大笑出声,他直呼“苍天有眼”,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
李邈的反应和蜀国的普遍悲痛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行为无疑让人震惊。这个人在诸葛亮临终时的表现,真实反映了当时蜀汉内部的深刻矛盾和紧张局势,也揭示了战争与政治斗争带来的伤害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