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被认为是一次划时代的思想总结。1938年5月,全面抗战已进行一年,当时社会上充斥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中国必亡论”,另一种是认为中国能迅速战胜日本的“速胜论”。然而,毛泽东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38年5月26日完成了这本具有战略深度的书籍。
《论持久战》共5万字,深入分析了速败论与速胜论的局限,指出中国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持久战。书中,毛泽东提出,中国的抗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终中国将获得胜利。这一理论为中国人民树立了坚定的信心,也给了抗日力量明确的方向。
同年7月,《论持久战》以书籍形式公开出版,许多重要人物,如白崇禧、陈诚、蒋经国等,都曾认真阅读并研究过这本书。特别是白崇禧,在读后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观点,深受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启发。
然而,日本方面对《论持久战》的最初反应较为冷淡。由于日本对中国的各类情报收集已经相当详细,他们在初期并没有太多关注中国抗战战略的理论层面。甚至在1937年3月,著名的中国通村田孜郎就曾在日本《外交时报》上撰文抨击毛泽东的战略观点,称其为“自以为是的谬论”和“幼稚的妄想”。
不过,《论持久战》很快在日本内部引起了广泛关注。1938年9月,《论持久战》发布两个月后,日本的改造杂志就刊登了该书的删减版,尽管省略了其中提到的日军伤亡、武器消耗等对日本不利的部分。随后的几个月,日本多个媒体也对这本书进行了介绍,尽管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态度依旧是轻视和不屑。
随着战争的推进,日本的初期设想“速战速决”的战略逐渐破灭。到1939年,日本的兵力投入已超过60万,但事态的发展远没有他们预想的那样顺利。国内资源紧张,民众困苦,导致首相近卫文麿辞职,许多日本人开始重新审视《论持久战》中的战略理论。
1940年1月8日,《东京朝日新闻》发表社论,讨论中国的持久战战略,称毛泽东在战争初期就准确地预测了中国的抗战进程,并指出当前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经济困难和汉奸问题使得中国的抗战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虽然日本媒体随后对《论持久战》的讨论逐渐减少,军部却依然关注着这本书。1939年3月,日本驻汉口的军特务部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的抗日游击战争诸问题》的报告,其中详细分析了中国的游击战争和《论持久战》中的核心观点。
不仅如此,许多日本的高级情报人员,如中西功,也通过对《论持久战》的研究,开始意识到日本军队面临的潜在危险。中西功甚至将其心得写入《中国抗战力调查报告》,分析了中国抗战的战略优势和日军可能面临的失败风险。
1944年,战争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开始在各个方面评估战败的可能性。在这一年,日本大使馆驻北京情报科将《论持久战》进行了全文翻译,并在大东亚省总务局编印了一本《毛抗战言论选集》,其中包括《论持久战》。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已经深刻影响到日本的军事和政治层面。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1943年日本天皇的弟弟三笠宫崇仁亲王在考察中国抗战形势时,接触了包括《论持久战》在内的多本抗战著作。他亲自表示,中国的抗战军队纪律严明,民众支持,极大地打击了日本军队的士气。他曾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延安军队的纪律和精神面貌让他深刻意识到,日本军队无法与其抗衡。尽管这番话随后被视为“危险文书”而被没收,但它无疑是日本高层对中国抗战力量的真实反映。
随着战争的进展,特别是在中国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胜利后,日本人最终认识到,中国的抗战精神和战略智慧远超他们的预期。而《论持久战》作为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理论基础,最终成为日本无法逾越的难关。日本人无论如何也没能突破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框架,最终在战争中失败。
《论持久战》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是中国人民在抗战过程中展现的坚韧与智慧的象征。通过这本书,毛泽东向日本人明确传达了中国必定胜利的信念,并指出,只有克服内部分裂和无组织状态,才能真正动员起数亿中国人民的力量,最终击败日本侵略者。这种“兵民合一”的战略思想,成了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