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虽然在历史上算是一个经典的起义模式——武装暴动、占领总督衙门,但与之前的起义不同的是,这一次的组织相对混乱。然而,起义却奇迹般地取得了成功。为什么会这样?也许只有“天意”这个解释最合适。
当时,湖北的新军正被调往四川镇压骚乱,导致武昌一带防守空虚。这个时候,共进会和文学社的革命党人联合起来,决定趁此空隙发起起义。9月24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胭脂巷11号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在农历八月十五(即9月24日)发动起义,蒋翊武被任命为起义总指挥,孙武担任军务处长。蒋翊武和孙武觉得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等着满月之夜爆发革命,准备好迎接胜利。
然而,计划并没有顺利进行。就在起义的前一天,一个名叫孟华臣的士兵因醉酒闹事,把上级长官打了,导致军营一片混乱。长官气急败坏,命令要重罚孟华臣,但孟华臣带着自己的“铁哥们”反抗,甚至砸了营房。等局势平静下来,孟华臣也慌忙逃走了。
这一闹剧却引起了湖北当局的警觉。因为当时湖北的防务空虚,加上街头流传着关于“八月十五要杀满清”的传闻,湖广总督瑞溦紧急下令,宣布全城戒严,不允许任何集会,甚至提前举办了中秋文艺晚会。士兵的子弹也被收缴,唯有哨兵携带少量子弹。可以看出,政府已经得知起义的消息,开始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0月9日,起义的领导者刘公和军务部长孙武正在汉口俄租界的宝善堂,紧张地准备起义时,意外发生了。储存的炸弹提前爆炸,导致革命党人的名单被俄国巡捕缴获,并转交给湖广总督。孙武在爆炸中受伤,刚被送到医院,刘同和李淑清则被捕。湖广总督迅速关闭了城门,开始在全城范围内搜捕革命党人。
形势变得更加危急。蒋翊武在武昌小朝街85号召集紧急会议,决定按计划继续起义。10月9日午夜12点,各部队按约定的信号鸣炮。然而,在最后时刻,起义信号并未按时传达,导致各部队失去联系,起义计划被迫中断。
整个城市陷入了焦躁不安的气氛。清政府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捕行动,革命党人的据点一个个被摧毁,超过30名革命党人被捕。10月10日,刘复基、彭楚藩和杨洪胜被处决,革命的领导班子几乎全军覆没。蒋翊武因衣着未引起怀疑,趁乱逃脱,然而局势依然非常紧张。
就在革命党人和新军士兵陷入绝望时,工兵第八营的排长熊秉坤站了出来。他召集士兵决定反抗,不再等待命令,而是直接发起起义。起义的消息迅速在军队中传开,士兵们纷纷响应。在一场混乱的冲突中,清军的陶启胜被起义军打伤,最终死于枪伤。
起义的第一步是占领楚望台,因为清政府将弹药储存在那里。听到枪声后,驻守武昌城北的第21混成协士兵李鹏生也发起了起义,附近的其他队伍纷纷响应,所有人都朝着楚望台集结。无论是军营里的士兵,还是学堂的学生,都行动了起来。最终,楚望台成了革命军的集结点,3000多名士兵聚集在那里。
尽管熊秉坤只是一个普通的班长,但他临危不乱,迅速找到了吴兆麟——时任第八营左队队官。吴兆麟并非革命党人,但在这种关键时刻,他被推举为起义的指挥官,并顺利组织了进攻。吴兆麟果断指挥炮兵对督署进行轰炸,并指挥其他士兵攻占湖广总督衙门。
经过一夜的激烈战斗,革命军成功占领了湖广总督府。十八星旗在武昌上空飘扬,起义成功了!
这场起义虽然充满了意外和曲折,但最终凭借勇敢的革命党人和新军士兵的决心,武昌起义还是走向了胜利。这一胜利不仅是对清政府的沉重打击,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