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457年正月,明景帝朱祁钰病重,无法处理朝政。大臣们因此陷入慌乱,无头苍蝇般四处奔波,朝廷一度陷入混乱,似乎大明王朝将发生重大变故。
正月十六日的夜晚,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与左都御史杨善、老将王骥、石亨叔侄等人,带领千余人悄悄向皇城进发,目标直指前任皇帝朱祁镇。四天后的正月十七日清晨,众大臣前来上朝时,惊讶地发现太上皇朱祁镇已经坐在了龙椅上,完全不顾一切地宣布自己的复辟。见此情景,徐有贞大声喊道:“太上皇复辟了!”宫廷政变随即爆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
虽然当时掌握重兵的于谦本可以采取措施,阻止朱祁镇的复辟,但他始终未有任何行动,态度显得极为明显,似乎早已决定不再干预。
夺门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于谦被捕并关入监牢,罪名是“意欲迎立外藩”,完全是无中生有的指控。正月十九日,朱祁镇下令让三司九卿尽快审理此案,经过两天的审讯,于谦被处死。
近年来,许多明朝古装剧的播出让我们对于谦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家知道他曾一度力挽狂澜,救国于危难。但在朱祁镇急于为自己复辟的过程中,于谦的家人又发生了什么呢?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生于1398年5月,祖籍河南民权县。他自幼聪慧,酷爱读书,尤其崇敬文天祥。年少时参加科举,位列三甲第九十二名。24岁时,于谦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后因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获得了明宣宗的赏识,升任山西河南巡抚。随着功绩不断积累,他的名声越来越响,尤其在明英宗朱祁镇执政时,他一度因得罪权臣王振被关押,但很快被释放并晋升为兵部侍郎。
公元1448年,明朝爆发了开国以来最大的危机——土木堡之变。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率50万大军北征瓦剌,结果几乎丧失了整个国家的控制。瓦剌的也先大军一路逼近北京,局势危急。在这一关键时刻,于谦与孙太后联手,采取了果断的军事与政治手段,成功组织起保卫北京的战斗,最终力挺了朱祁钰登上了帝位。此时,于谦被推上了历史的巅峰,升任兵部尚书,并封少保。然而,几年后,朱祁镇重新登基,昔日的拯救大明英雄于谦,却在权力斗争中惨遭处决。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一经典名句曾被明朝的另一位重臣王直用来描述于谦的忠诚。王直在为于谦父亲撰写的墓志铭中提到:“于谦有一子,名于冕”。于冕在父亲去世后遭到流放,妻子张氏也被发配至山海关。直到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冕才被赦免回朝,并通过上疏为父亲申冤,最终恢复了家族荣誉。
于冕后通过写《先肃愍公行状》和《于谦神道碑文》来记载父亲的生平。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为父亲争取到的恢复官职,也强调父亲生前忠诚、正直的品质。于冕虽然再婚,但他对父亲的尊敬从未改变。
于冕的后代继续担任明朝官职,尤其是他的孙子,继承了家族的荣光。他的后代在抗倭斗争中表现出色。于冕有六个女儿,但唯一的儿子早逝,后来他请求朝廷让宗族中的一位成员继承家族香火。最终,于允忠被选为继承人,并被授予杭州卫副千户一职。于允忠的后代也在后来的官场上有所表现,直至今天,杭州西湖边仍保存着于谦的墓地,成为人们怀念这位英雄的地方。
于谦生前不仅在事业上有着卓越成就,他对家人的深厚感情也令人动容。特别是他与妻子董氏的关系,他们相识于青涩岁月,共同度过了不少艰难时光。董氏曾在信中告知丈夫,自己身体不适,催促他回家照料。未曾料到,于谦从未能见妻子最后一面,董氏因长期操劳和贫困离世。于谦深感愧疚,创作了多首悼念妻子的诗歌。
他一生致力于国家与人民,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最终却因宫廷政变丧命。纵使他在家人面前有过遗憾,他的一生依然为后人树立了忠诚、廉洁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