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爱国”,很多人会想到历史上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说起“利己”,又总觉得是“自私”的代名词。于是,“利己”与“爱国”似乎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出现“精致利己主义者”这样的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难道不爱国吗?
每个职业里都藏着普通人的爱国方式
爱国从不是只有一种模样,更不是只有英雄才能践行,对普通人而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最直接、最实在的爱国实践,因为每个职业的价值,最终都会汇聚成国家发展的力量。
军人的战场在边疆、在训练场,他们日复一日地坚守,用钢铁般的意志守护着国家的领土完整,让我们能在和平环境里安心生活,警察的战场在街头、在社区,他们穿梭于人群中,打击犯罪、调解纠纷,维护着社会的秩序,让我们出门时多一份安全感。
公务员的战场在办事窗口、在基层一线,他们耐心解答群众疑问,落实各项政策,让国家的温暖能真正传递到每个人身边;IT码农的战场在电脑前、在代码里,他们攻克技术难题,开发便捷的软件、搭建安全的网络,助力数字中国的建设,让我们的生活更智能、更高效。
在金融行业方面,认真工作、创造合法收益是基础,通过专业能力为客户管理资产,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推动资金合理流动,而这背后,其实是在为国家的经济循环注入活力。
同时,依法缴纳税收更是不能少,国家建设学校、修建高铁、完善医保,都离不开税收的支撑,我们多交一分税,就是为这些民生工程多添一分力。
另一方面,守住行业底线同样重要,金融行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遇到那些抹黑国家金融政策、散播“恨国”言论的人,绝不能袖手旁观。
别让误解把“精致利己”变成贬义词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利己”与“爱国”对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精致利己”的概念产生了误解,甚至把它和“自私自利”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理清它们的边界,才能看清利己与爱国的真实关系。
真正的精致利己,核心是“理性”与“长远”,这类人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但不会为了短期的小利放弃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尊严、人格,更不会触碰损害国家利益的底线。
个人的长远利益与国家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就像一棵大树,只有树根扎得深、树干长得壮,枝叶才能茂盛。
而自私自利的人,恰恰相反,他们只盯着眼前的“小便宜”,从不想长远后果,最终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其实,99%的人都有利己的倾向,这是人之常情,没必要为此感到愧疚,关键在于,我们要做“精致的利己者”,而非“自私的利己者”,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守住底线,兼顾长远,这样既不会违背自己的本心,也能与国家发展同频。
国家好,普通人的日子才能更好
想通了“怎么做”,辨清了“是什么”,最后还要明白“为什么”,为什么精致利己者也该爱国?答案很简单:国家的发展,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宏大叙事”,而是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质量、利益保障息息相关。
咱们不妨回头看看这些年的变化:十几年前,很多农村地区还没有通公路,出门要走几里地的土路;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甚至不少地方还通了公交、快递,生活便利了不止一点。
十几年前,互联网还只是少数人的“新鲜玩意儿”;现在,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熟练地用手机购物、看病、学习,数字技术让生活变得更高效,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国家在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上的持续投入,而这些投入带来的红利,最终都落到了我们每个人身上。
再往深处想,如果国家发展停滞不前,会是什么样子?就业机会可能会减少,我们找工作会更难;收入增长可能会放缓,我们想改善生活也会更吃力;社会保障可能会不足,我们的养老、医疗都会少一份保障。
对精致利己者而言,这些后果无疑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利益追求,毕竟,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良好的发展平台,再“精致”的利益规划,也很难实现。
就像八十年前,华北、江南的游击队能赶走日本侵略者,靠的不只是董存瑞、杨靖宇这样的英雄,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力量,他们或许只是想守护自己的家园、想让家人过上安稳日子,但正是这份朴素的“利己”诉求,让他们团结起来,成为了抗击侵略的重要力量。
说到底,利己与爱国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对普通人而言,爱国不是要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是要认清个人利益与国家发展的共生关系,精致利己也不是要只考虑自己,而是要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守住底线、兼顾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