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国,战力可谓在13世纪达到了顶峰,几乎没有任何军队能与蒙古骑兵相抗衡。在他及其后代的领导下,蒙古帝国迅速扩张,征服了众多强大国家。蒙古帝国的版图包括了西辽、花剌子模、罗斯、金国、西夏、大理、南宋、木剌夷国,以及阿拔斯王朝等多个政权。而在这广袤的土地中,东亚的征服无疑最为艰难,尤其是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中,面对的挑战也非常巨大。
很多人研究蒙古历史时,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蒙古的三次西征上,毕竟这些征战不仅在地理上覆盖了中亚、东欧和中东,还是蒙古帝国历史中最为壮丽的篇章。然而,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蒙古骑兵的真正挑战,并非来自西方,而是来自东方。比如,西夏的党项军、金国的百万大军、以及南宋的坚固防守,都让蒙古骑兵在扩展中遭遇了重重困难。最终,蒙古能够在这些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建立元朝,实属不易。
然而,在征服了西夏、金国、大理、南宋等地之后,蒙古帝国的扩张并没有停歇。忽必烈开始将目光投向东亚的另一块土地——日本。位于高丽对面的日本当时正由镰仓幕府统治,虽然其并非特别强大,但也处于武士道盛行的时期,拥有一定的战斗力。忽必烈的雄心壮志让他决定征服这个岛国,于是他开始为此做准备。
1271年,忽必烈派遣了六批使者前往日本,希望建立友好关系。然而,镰仓幕府对此不予理会,丝毫不给面子。这让忽必烈非常愤怒,毕竟他在长期的战争中从未遇到过如此挑战。上一个不识抬举的高丽早已被打得乖乖屈服,难道隔着一个海峡就能拦住蒙古的铁骑吗?于是,忽必烈决定动手。
1274年,元朝决定发动第一次远征日本,派遣了900艘战船和3万大军(其中一半是高丽军)前往日本。这场战争初期,蒙古军队在对马岛取得了较大胜利,接着又在壹岐和松浦一带大获全胜。然而,接下来的对决中,镰仓幕府调集了10万大军展开反击。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蒙古军队由于兵力劣势,决定撤退,但在撤退过程中,意外发生了:一场猛烈的台风袭来,导致大约1.35万名高丽军在台风中丧命,蒙古主力也因此不得不撤退。
虽然忽必烈深感愤怒,但当时他正忙于消灭南宋,因此没有过多精力去继续处理日本问题。到了1281年,忽必烈再度派遣了14万大军,计划分两路攻打日本。这次,蒙古军队在途中遭遇了第二次台风,又因为粮食不足和瘟疫爆发,最终未能实现目标。这两次对日本的征伐,蒙古骑兵都未能获胜,甚至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
忽必烈对于这两次失败耿耿于怀,他一直在考虑第三次攻打日本的计划,但遗憾的是,这一计划在他去世前并未付诸实践。
与此同时,蒙古帝国的扩张并不仅仅限于日本。早在1257年,蒙哥汗时期,蒙古骑兵就与越南展开了交战。当时,蒙古军队希望占领越南的领土,但遭遇了失败。由于越南的军民团结一心,且蒙哥汗无意过度扩张,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越南每三年向蒙古朝贡一次,才化解了双方的敌对关系。
然而,忽必烈继位后,重新将目光投向了越南。1282年,忽必烈发动了第二次征越战争,他派遣了50万大军进攻越南。这次,蒙古军队取得了初步胜利,占领了越南大部分领土,但越南国王和民众并未屈服,反而展开了激烈的反击。经过多年反抗,越南成功扭转了战局,最终在1288年击败蒙古军队,迫使其撤退。两次征越的失败,令忽必烈非常懊恼,但最终,他也只得接受了越南的屈服,并每三年继续向元朝进贡。
忽必烈不仅在东亚遭遇了多次挑战,他还曾试图征服爪哇(现今的印尼)。1291年,元朝派遣大军远征爪哇,但由于爪哇的内乱,蒙古军队轻松取得了初步胜利。然而,爪哇方面很快反击,重创了蒙古军队,最终元军以失败告终。忽必烈虽然十分愤怒,但由于年事已高,再无精力对爪哇进行进一步征讨。
这段历史的教训是,虽然蒙古骑兵在陆地上几乎无敌,但在海上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连年征战,没有充分的休整时间,蒙古骑兵的疲劳最终导致了元朝在多个地区的失败。在没有获得充分胜利并稳定统治的情况下,忽必烈未能完成他多次远征的理想目标。这也为蒙古帝国的衰落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