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夏天,国内水电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会泽的以礼河电站引进了第一套大型发电机组,成为当时的一项重要工程。这套发电机是从国外引进的,解决了国内设备短缺的问题,给当地水电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喜悦,他们充满信心地准备开启一段造福未来的征程。然而,第一步却在安装过程中遇到了难题。
01
大家都是专业人士,按理说应该不会连发电机都不会装配,更不该看不懂说明书。可是,问题恰恰出在了说明书上。虽然有一本说明书,但它全是外文,整整一本,连一个中文都没有,怎么看都让人迷惑不解。而且,想要理解这些内容,除了懂外语外,还需要懂得一些专业词汇。当时,能完成这样的翻译任务的人是极其罕见的,哪里会在一个偏远的县城找到这样的人呢?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有人提到县里有一位曾在国外留学的老太太,可以请她来试试。尽管大家心里半信半疑,但由于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请她来帮忙。
这位老太太名叫施莉侠,竟然是云南第一位女博士。
02
施莉侠对于这个请求并没有立刻答应,但她也没有拒绝,而是轻描淡写地说道:“看看说明书吧。”于是,她被带到了以礼河电站的工程技术处。
工作人员迎接她时,看到她穿着简朴,脚蹬草鞋,衣服上打着补丁,缝线像蚯蚓一样纵横交错,怎么看都不像一位曾经留过洋的学者。工作人员有些怀疑,半开玩笑地问:“老大妈,您去过哪些国家呀?”
施莉侠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这些问题不重要,你们把说明书拿给我。”为了确认她的基本情况,工作人员继续询问,施莉侠简洁明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名字和一些个人情况。她说自己叫施莉侠,今年51岁,无儿无女,生活单纯。
工作人员为她安排了一个干净的工作环境。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仅仅20多天,施莉侠就将那本厚重的外文说明书准确地翻译了出来。关键的技术问题得到了解决,发电机组顺利安装并投入使用,最终以礼河电站成为我国第一座高水头、跨流域、梯级开发的引水式电站。
03
那么,大家可能会好奇,这位学识渊博的女性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从一位光彩照人的留洋博士,变成了这样一个衣衫褴褛、贫困潦倒的模样呢?
施莉侠的一生可以说是“先甜后苦”。她出生在会泽一个显赫的官宦之家,云南的都督唐继尧是她的姨夫,而云南唯一的状元袁嘉谷则是她的家庭教师。她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平凡。除了这些背景,她本身也极为聪慧,拥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她从小便沉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后来东渡日本,出版的诗集《唐人曲》在东京文坛引起广泛关注。
施莉侠继续留学,先后在日本和法国攻读文学博士学位,还继续深造现代世界史,最终获得太平洋博士学位。她在留学期间不仅精通日、英、法等多国语言,还对医学也有所研究。
1935年,施莉侠学成归国,上海大夏大学和昆明云南大学都向她抛出了橄榄枝,邀请她担任教授。24岁的她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大学教授,风华正茂,前程似锦。
04
然而,命运并没有一直眷顾她。1958年,政局动荡,施莉侠因为与唐继尧的关系,被打压并被下放到家乡的一个小学去教学。曾经备受青睐的才女,跌入了人生的低谷。这段时间,她孤苦伶仃,穿着破衣、踏着草鞋,靠捡垃圾、挖野菜艰难度日。
直到1961年,周总理偶然得知了她的困境,并记起了当年在法国相识的往事。他见到昔日的才女变得如此贫困,急忙将她调往云南大学担任文史馆管理员。自此,施莉侠的生活才慢慢有所好转。1980年,施莉侠终于等到了彻底的平反。
1993年,施莉侠在昆明去世,享年82岁。她终生未婚,这位生于乱世、才情卓越的女子,尽管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却依然坚韧不拔。她本该在文学和学术上大放异彩,然而命运的多舛让她未能如愿。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波折,令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