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斌,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是清朝顺治和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廉刚直的官员,以敢言直谏、忠诚刚毅而著名。他的祖籍为河南睢阳县,出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他的家族在明末已开始衰败,土地和房产大部分被豪绅占据,而汤斌的父亲则十分严厉地教育他,注重家规。他从小便立志要传承圣贤之学,八岁时便进入私塾,且在十五岁前便完成了《左传》、《战国策》、《史记》等经典著作的学习。
然而,家族的遭遇并没有打消他对学问的追求。在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他参加了童子试并获得第一。后来,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了睢阳,汤家随战乱流亡。汤斌的母亲不幸在乱中去世,家人一度避难于河北,后来又南迁至浙江衢州,直至清朝的顺治二年(1645年)才得以回到故乡。
汤斌自幼勤奋读书,不受动荡生活的影响,每晚都坚持读书,直到深夜。进入清朝后,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在七次考试中都名列前茅,但由于清朝当时的财政困难,许多考试要求缴纳军需银,这使得汤斌未能参加科举,直到顺治二年才与家人回到故乡。此时,他继续刻苦学习,尤其专注于经史以及宋代理学的学说。
汤斌在顺治六年(1649年)参加了会试,文章受到洪承畴和宁完我等人高度评价,并因其卓越才华被清廷重视。汤斌对古代治国理政有深刻理解,特别是宋儒的理学,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吸取儒家经典的精华,因此立志将理学发扬光大。
在顺治九年(1652年),汤斌中进士,成为宏文院的庶吉士。此时,他并未追求名利,而是生活简朴,专心研究古今治道。后来,清廷开始修明史,汤斌大胆上疏,提出历史编纂应公正无偏,不应仅仅写出当时统治者喜欢的内容,这一举动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几乎招致大祸。最终,顺治帝亲自召见,给予他更高的职位。
汤斌在潼关担任副使时,亲力亲为进行民生治理,严格要求官员公正执法。后来,他升任参政,继续在治理上做出成绩,深得清廷的赏识。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他赴赣南时,成功阻止了海上渔民军的骚乱,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在康熙五年(1666年),汤斌赴苏门学习,深入研究理学并反思当时的学术争论,他提倡学者应注重个人修养,反对空谈理论。他不光学问深厚,还很注重实际行动,开始在家乡修建学宫,主持教育事业,力求传承理学精神。
康熙帝对汤斌十分器重,他的理学思想在康熙朝中有很大的影响。汤斌曾多次在朝中提出政策建议,解决社会问题,尤其在社会不公、税收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有力的改革措施。通过他的一系列努力,许多社会问题得到了改善,民生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汤斌在晚年仍不忘自己治国理政的使命,并且注重身心的修炼。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他经常遭到权臣的打压和诬陷。康熙帝看到他深受冤屈时,曾亲自过问,最终给予他极大的支持和信任。即便如此,汤斌在晚年依然饱受打击,最终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岁。
汤斌的去世令康熙帝深感痛惜,并为他写下了悼文,表达了对这位忠诚刚直官员的敬意。汤斌被追谥为“文正”,并最终被列入贤良祠。从此,他的名字永载史册,成为清初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位历史人物一生坚守原则,不畏权贵,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凭借着出色的治国理政能力,影响了无数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