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分封了各路诸侯,各自回到了自己被封的领地。然而,项羽依然心生疑虑,临走时甚至夺走了刘邦的七万兵力和部分兵法,使得刘邦的军队从十万锐减为三万。尽管如此,刘邦不得不咽下这口恶气,带着仅剩的兵马,踏上了前往汉中的征途。
虽然心中愤怒,但刘邦明白,眼下的他与项羽相比,实力远不如人。于是,他只能带着三万亲信部队,打着“汉”的旗号,从长安县南部的杜陵出发,穿越子午谷,经过宁陕、石泉、洋县等地,最终到达汉中。
张良本已与韩王成沟通过,打算随刘邦一同进入关中,但项羽却将他与刘邦分开了,目的是削弱刘邦的谋士力量。而这一点,也正是范增出主意的结果。最终,张良只能返回韩国,继续辅佐韩王成。但张良心中早已看透,汉中这块小小的地方,绝困不住刘邦。他知道,刘邦不会甘心做一个汉中王,必定有一天会翻盘。于是,张良向韩王成请假,打算护送刘邦前往汉中,实际上,他也想借此机会观察地形,为刘邦日后的反攻做准备。韩王成不知张良的真正意图,结果在回到彭城后,因惹怒项羽而被杀。
随刘邦来到汉中,张良深知战局的变化对刘邦至关重要。他仔细观察周围的地形,一路沿着汉中盆地的北缘,走过秦岭山脉的南麓,最终到达汉中城西的褒中。当他观察到褒谷口的道路时,突然对刘邦提议:“汉王,为什么不把这条栈道给烧了?”
刘邦心中有些不解:“烧了这条栈道很简单,可是我以后怎么办?如何出去?”张良摇摇头说:“若不烧掉这条栈道,恐怕不等汉王出去,章邯就会亲自赶来。烧了这条路,项羽那边会误以为你短期内不会回来,他们会放松警惕。这样,汉王才能在汉中安心发展,积累力量,为未来的反攻做准备。”
刘邦听后恍然大悟,决定按张良的建议,将栈道烧毁。此举迅速传到了项羽和章邯耳中,他们都认为刘邦会暂时安分下来,这使得他们放松了警惕。
然而,这只是刘邦和张良的计策之一。8月,刘邦派遣樊哙和周勃带领一万多士兵,开始修复被烧毁的栈道。樊哙接到命令后,心中不禁抱怨:“早知道要修,怎么当初图痛快就烧了呢?”他们并未意识到,这其实是韩信的疑兵之计。修复栈道虽然看似简单,但工程极为艰难,进展非常缓慢。
消息很快传到了关中,雍王章邯听后轻蔑地笑道:“刘邦手下怕是没什么人了,居然让韩信这个废物做大将。修好这500里栈道,等到猴年马月吧。”章邯对韩信并不重视,根本没想到这背后是刘邦的一盘大棋。
然而,章邯怎么也没料到,樊哙修栈道的过程中,韩信和刘邦早已悄然策划了一个更大的计策。两人带领十万大军,绕过褒水,兵分两路向关中推进。一路军队从勉县的百丈坡开始,穿越土地梁、火神庙、九台子等地,最后翻越箭锋垭,直奔陈仓沟口。整个行动悄无声息,直到韩信的军队抵达陈仓,章邯才意识到自己中了计。
章邯急忙召集军队应战,但为时已晚。他先是在陈仓遭遇突袭,败退至好(右扶风),再退到废邱(兴平)。此时,刘邦的主力部队也赶到了,双重夹击下,废邱迅速落入刘邦之手。章邯一路败退,丢尽了大秦名将的脸面。
随着刘邦军队追至咸阳,其他将领也一一平定了塞地(今临潼一带)和上郡(今延安)。与此同时,樊哙也攻占了甘肃一带,并成功控制了西县(今天水)。这一系列操作让刘邦稳固了西部的后方,掌控了大片领土。
这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不仅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也为刘邦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邦借此地理优势,不仅可以进攻,还能随时后撤,确保兵源和粮草充足,从而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邦巧妙地运用了“奇正结合”的谋略。张良通过烧毁栈道放松了敌人警惕,而韩信则通过修复栈道和秘密兵力的调动,使敌人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在明与暗之间的巧妙配合,正是古代兵法的精髓所在,也给我们今天的战略思考提供了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