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将七七事变视为全面抗战的起点,那么已经过去了整整85年。随着亲历者的逐渐减少,关于这场民族灾难的解读也越来越多样。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复杂、充满利益纷争的时代,真相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环境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信以为真的并非真相,而我们看似荒谬的看法,也未必毫无道理。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较为大胆的视角,帮助我们重新思考抗日战争。
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真正本质,首先得弄明白,为什么日本会发动这场战争?
传统历史观点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获取中国的资源,进而称霸东亚,最终将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类似于英国与印度的关系。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便是这一理论的证明。
然而,这种看法有一个严重的逻辑漏洞,它把“包装概念”误认为是真正的战略意图。就像德国人在二战前高喊“日耳曼民族无比高贵”,难道他们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只是为了给自己的民族抬抬面子吗?
那么,日本真实的战略意图究竟是什么呢?
自从明治维新后,日本便开始模仿欧美的殖民掠夺,梦想着通过这些手段实现崛起。日本参考的路线不外乎两种:一是像英国那样,保留原住民并进行压迫;另一种,则是像美国那样,直接消灭原住民,永久占有资源。
我们都以为日本选择了前者,但其实他们的终极目标可能正是后者。
当日本在中国关内投降时,他们的和平接收并没有立刻销毁所有资料,只有东北因为遭到苏联红军的快速进攻,许多资料未能销毁,被苏联红军带走。苏联解体后,部分档案资料得以公开,其中揭露了日本当时的“灭绝”政策。
这些资料表明,日本大本营的三项决策中,包括了以下内容:第一,在非占领区尽可能杀掉中国青壮年男子(17-25岁);第二,尽量杀掉中国幼童;第三,尽量杀掉青年妇女(16-25岁)。如果这些资料可靠,那么至少可以证明,日本的战略思路,和美国的灭绝政策相似,意图通过人口消失来彻底占领中国。
然而,日本并未立即执行这种政策,原因并非不愿意,而是因为当时的实力还不足以实施这种大规模的灭绝计划。
实际上,日本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一方面,他们宣扬“大东亚共荣”的理念,迷惑民心;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探索更高效的灭绝手段。通过这个背景,许多历史悬疑也有了更合情合理的解释。
例如,南京大屠杀真的只是少数部队失控的结果吗?
并非如此!进入南京的日军精锐部队,纪律严明,不可能轻易失控。事实上,他们是在执行一项事先的计划。台湾学者陈在俊的统计数据显示,南京大屠杀并不是个例,日军在全面抗战初期几乎每到一地就进行屠杀,涉及长三角区域的五十多个县,至少有三四百万中国平民丧命。
再看看731部队的目的:他们真的是想利用细菌作为军事武器吗?
答案是否定的!早在1932年,日本就开始在中国东北进行人体实验。研究的病毒专门针对中国人,目的是制造大规模的死亡工具。731部队制造的鼠疫、霍乱等病毒,根本无法用作军事战斗,因为一旦扩散,日军自身也会受害。实际上,日军在战场上使用的是芥子毒气,而这与731部队无关。731部队的目的是制造一种专门用于人口灭绝的武器,因为当时中国人口过于庞大。
抗战期间,日军使用的细菌战主要针对平民。例如,1942年在云南的细菌战,导致58个县市爆发霍乱;1943年在鲁西,细菌战使一千多个村庄的数十万平民死亡。幸运的是,由于细菌武器的研发周期较长,731部队直到抗战结束也未能开发出具有更大杀伤力的病毒,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三光政策”究竟是为了以战养战,还是有更深的目的?
并非以战养战!事实上,在七七事变之前,日本已经占领了东北,侵华日军的规模并不庞大,最多时不过200万人。而当时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较为贫瘠,日军很难从中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撑战争。所谓的“三光政策”其实是日本试图通过“烬灭作战”清除敌后抗日根据地,指令是:不论男女老幼,全部杀死;所有房屋烧毁;粮食一律销毁;水井埋死或下毒。
这个政策远比美国曾对印第安人实施的屠杀还要极端。三光政策的真正目的,是要尽可能清除华北的汉族人口。对于日本而言,华北既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民族向心力最强的地方。为了彻底消除中国的抗争力量,除了大规模的灭绝,似乎已没有其他选择。
回顾抗战时期的伤亡数据,我们会发现平民伤亡极为惨重:军队伤亡380万,而平民伤亡保守估计超过3100万,几乎是军队伤亡的8到10倍。这样的数据反映出,这场战争的性质不仅是侵略,更是试图实现民族的“灭绝”。
毛主席在1937年8月就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亡国灭种的战争”。对于中国来说,抗日战争不仅仅是抵抗侵略,它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七七事变至今已经过去85年,我们应当铭记历史,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