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这一选拔人才的方式在历朝历代中持续使用,成为了无数学子追求仕途的途径。无数读书人寒窗苦读,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在殿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万人瞩目的状元。科举制度诞生至今已约1300年,产生了大约700位状元,但奇怪的是,至今保存下来的状元试卷却极为稀少。那么,这些几百年前的试卷和现代的试卷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很多状元的考卷未能流传下来呢?
1983年,一名男子将一张珍藏了400多年的状元卷捐献给青州市博物馆。让人好奇的是,通常状元卷都应保存在皇宫中,这份试卷竟然流传到了民间。原来,这张状元卷属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状元赵秉忠,而这名捐赠者正是赵秉忠的后代。经专家鉴定,这份试卷被确认是中国大陆现存唯一的孤本状元卷。
赵秉忠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父亲赵僖曾任礼部右侍郎。受家庭影响,赵秉忠从小便勤奋读书,广泛了解国家制度。经过九年的努力,他在24岁时考取了举人。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赵秉忠在25岁时参加了殿试,并一举夺得状元。
殿试的题目通常由皇帝亲自出题,赵秉忠所答的题目就是万历皇帝提出的《问皇帝之政和帝王之心》。这一题目考察的正是答卷人如何从皇帝的角度思考,掌握国家的至高权力,如何领导百官,实施治国方针。赵秉忠非常崇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他治国有高深的谋略,尤其擅长通过奖惩制度治理臣子。那些表现优秀的官员会受到奖励并作为榜样,而那些贪污腐化的官员则会遭到严惩,从而警示其他官员。
赵秉忠在答卷时,心中牢记朱元璋的治国精神,他提出“实政”和“实心”的观点。他认为,要让国家强盛,必须要有实际的治国措施和深思熟虑的治国理念。“实政”意味着国家要制定并广泛传播法律法规,让所有百姓了解并遵守;“实心”则是要激励有能力的人,改变懒散的人。只有当国民思想统一,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赵秉忠的这份答卷不仅内容有深度,而且书写工整美丽,令皇帝十分赞赏。赵秉忠的字迹端正工整,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他对国家治理的独特见解。专家评价,这份试卷在内容和书法上都是无可挑剔的。
这份状元卷的纸材为宣纸,装裱使用了桑蚕丝绫布,长3.3米,宽38厘米,整张卷子分为19折。试卷的第一页上,万历皇帝亲笔批示“第一甲第一名”,并附有赵秉忠的答卷。赵秉忠的书法采用的是馆阁体小楷,字字如珠,十分精美。卷末还注明了9位阅卷官的职务和姓名,共2460字。
赵秉忠中状元后,进入朝廷为官,以刚正不阿的品性著称。不幸的是,他因得罪了权臣而被诬陷,于1622年被削职回乡。但在1626年,他因病去世,时任的皇帝明思宗为他平反,不仅恢复了他的官职,还赠予他太子太保的荣誉,以示清白。
这份状元卷作为历史遗物,是我们了解古代学术文化、国家治理思想的重要资料。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战争与动荡,许多珍贵文物都被遗失或毁坏,甚至有很多我国的宝贵文物流失到海外。现如今,这张赵秉忠的状元卷是大陆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状元卷,它不仅承载着历史,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人才选拔和治国理政的重视。我们应当珍惜它,作为我们文化遗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