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中,皇帝的谥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皇帝的谥号都与他们在位时的表现和成就紧密相关,基本上可以视为后代对他们的评价。除了开国皇帝大多会被赐予“太祖”或“高祖”的谥号外,其他皇帝的谥号则依据他们的治国情况来定。
谥号通常分为两类:美谥和恶谥。美谥的常见字眼包括“文”、“仁”等,比如汉文帝和明仁宗。恶谥则带有贬义,比如隋炀帝的“炀”,以及“懿”和“哀”这类字眼,通常也是负面的评价。此外,还有一些中性但稍带贬义的谥号,比如“宪宗”。这类谥号一般表示皇帝有一定成就,但也有明显缺陷。例如,唐宪宗被认为是唐朝中兴之主,但后期他迷信方术,影响了国家治理。
对于明宪宗的评价,在许多史学家的眼中也并不算太高。他曾开设西厂,任用宦官,且不太关注朝政,因此不少人认为他远不如他的儿子孝宗,甚至不如仁宣。然而,实际上,明宪宗是明朝中期真正的“中兴之主”。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明朝的基本历史背景。
明朝虽然是一个统一的朝代,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情况差异极大。例如,靖难之役彻底改变了明初朱元璋所建立的藩王体系;嘉靖年间,旁系的力量也渐渐进入朝廷中心,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总体来说,明朝可以分为“土木堡之变”前后的两种不同局面。
在“土木堡之变”之前,明朝的国力强盛,无论是洪武、永乐,还是洪熙、宣德时期,皇帝都保持着较强的对外扩张意图。尽管文官的力量越来越大,皇帝和功勋武将仍积极推进对外战争和贸易,以保持国家的活力。然而,明英宗的“英宗”谥号与他实际的治国表现不符。在亲政初期,英宗努力与勋贵一同用兵,但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遭遇惨败,局势急转直下,出现了三个严重后果:
1. 京营大军彻底丧失,明朝只能依赖边军。
2. 皇帝亲征的传统被认为是乱命,此后除了正德帝,再也没有皇帝亲征。
3. 文官集团完全掌控了军事指挥权,勋贵的力量被削弱。
在英宗复位后,政治局面极为混乱,这为明宪宗登基提供了一个契机。作为英宗的儿子,明宪宗经历了父亲复辟的波折,并且在登基后展现出与景泰帝不同的宽容大度,恢复了于谦的名誉,稳定了当时动荡的局势。
此时,明朝面临两个巨大挑战:外部的瓦剌、鞑靼等部落入侵,以及内部的权力斗争。特别是明宪宗本身口吃,不善言辞,在朝堂上常常沉默寡言,甚至不愿见大臣,这让一些人对他产生了负面评价。但实际上,明宪宗在位期间,面对这两大问题的处理非常出色。
他任用了王越、汪直等能臣,在对外战争中接连获得胜利,稳定了边疆局势。与此同时,他通过恢复于谦的名誉,重用李贤等人,加强了文官集团的凝聚力,同时也小心维持勋贵、宦官与文臣之间的平衡。
在史书上,由于许多历史记载来自文人,他们倾向于赞扬那些支持文官的皇帝。例如,宋仁宗因提拔文官而获得高评价,尽管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利,且内政改革失败。类似地,明孝宗的评价也很高,尽管他在晚年曾试图重用宦官。相比之下,像明武宗那样重用武将和宦官的皇帝,则普遍评价较差。
然而,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看,过度推崇文官并非好事,而对宦官的偏见也是不公正的。毕竟,宦官也是皇权的一部分。自永乐帝以来,明朝就开始了勋贵、宦官与文臣的三角制衡局面。土木堡之变后,宦官王振的失误被认为是导致这一惨败的根本原因,而勋贵几乎损失殆尽,文官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明宪宗上台后,通过任用汪直,建立西厂,提升王越等文臣的地位,并将其纳入勋贵行列,成功地恢复了勋贵、宦官、文臣三方的平衡。虽然史书中的评价并不高,但明宪宗的这一系列政治举措,实际上是极为成功的,稳定了当时的局势,使得明朝能够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