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20日凌晨,婉容在吉林延吉的一所监狱里去世,年仅40岁。作为清朝末代皇后,她的死是如此孤独与悲凉。她的离世没有亲人或朋友在身边,只有看守在巡查时发现她已经去世。后来,一位名叫张的排长带领手下将她的尸体用草席包裹,放在门板上抬走。婉容的遗体十分轻,去世时体重只有约60斤。没有悼词、花圈,也没有墓碑,甚至她的安葬地点至今成谜。有传言说她被随便用旧炕席裹着丢在北山上,也有说法认为她葬在延吉市南山,但无论如何,她的墓地至今没有找到。
婉容去世时,溥仪早已被苏联人押往苏联。两人虽然名义上是夫妻,但感情早已破裂。婉容如果没有嫁给溥仪,或许一生会过得更为平凡和幸福,但她最终却沦为“末代皇后”,这一身份带来的不仅是虚名,更是她一生的悲剧。
婉容,原名慕鸿,生于1906年11月13日,满洲正白旗人,父亲郭布罗·荣源是清朝的内务府大臣。出生在如此显赫的家庭,既是一种福气,也是一种悲哀。婉容的父亲比较开明,给她很多自由的空间。她不仅接受了传统的琴棋书画教育,还聘请了一位美国教师教她英语,让她接触西方文化。在这样优越的家庭环境下,婉容长得既美丽又端庄,她的外貌和气质使她在当时的社会中格外引人注目。
1922年,年仅16岁的婉容被选进紫禁城“选秀”,成为溥仪的候选后宫。溥仪当时虽然年少,却已经是清朝的“末代皇帝”,虽然帝国已灭,但在旧贵族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婉容被选为皇后,并非仅仅因为她的美丽和才情,而是在溥仪母亲瑾皇贵妃的推动下,才最终入宫。溥仪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写道,他对于选妃并不特别认真,只是随便在四张照片中挑选了一个,婉容正是其中之一。
1922年12月1日,婉容与溥仪在紫禁城成婚。然而婚后的第一夜,溥仪就因不适应宫中的压抑氛围而逃避,独自返回养心殿,留下婉容在空房里痛哭。这种冷漠的婚姻预示了他们今后不幸的关系。
两年后,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婉容与他一同去了天津。天津是婉容婚后最开心的时光,她摆脱了宫廷的束缚,过上了自由的生活。她换上时髦的旗袍、高跟鞋,甚至烫了头发,成为租界内的“摩登女性”。她还热衷购物,经常出入各大百货商场,享受着新生活的滋味。1931年,她还为长江流域的水灾捐赠了珍珠项链,成为当时社会的焦点,民众对她的评价普遍积极。
然而,这段平静的日子很快就被打破。1931年底,溥仪在日本的帮助下逃往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1932年,婉容也被迫跟随溥仪来到长春,然而她很快发现,自己不仅生活在日本人的监视之下,还被溥仪冷落无情。面对生活的重压,婉容开始自暴自弃,染上了鸦片。
在这个时候,婉容遇到了溥仪的侍卫祁继忠,这个年轻人对她深情厚意,两人秘密交往了一段时间。后来,祁继忠被派去日本留学,两人的关系也因此结束。之后,婉容与溥仪的另一名侍卫长李体玉有过一段感情。李体玉身材高大,外表英俊,与婉容在一起时,她偶尔展现出难得的笑容。溥仪对这些完全不在意,他并没有察觉婉容与他人的关系。
然而,1935年婉容怀孕了。溥仪得知此事后暴怒不已,决定与婉容离婚并废除皇后。虽然日本关东军不同意溥仪的决定,但溥仪依然采取了极端手段来报复婉容。她的孩子出生半小时后,就被溥仪命人残忍地杀害,婉容直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经被杀害。
婉容的悲剧不仅仅是在于她的婚姻不幸,溥仪的冷漠与残酷加速了她的精神崩溃。她的精神状态急剧恶化,常常失去自控,眼睛视力也因长时间无法见光而逐渐严重退化。她常常无助地哭泣,愤怒地指责父亲当年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断送了她的一生。
随着日本的投降,婉容再次沦为平民,溥仪此时已无心照顾她。他逃离东北,却在沈阳机场被苏联军队俘获,而婉容也被俘,最终被转移到吉林的监狱。她的最后岁月充满了孤独与苦难,直到1946年6月20日,她在监狱中去世。
婉容的一生是悲剧的,她不仅失去了名誉和权力,还在感情上屡遭背叛和伤害。如果她没有嫁给溥仪,或许她的生活会更平凡、幸福。她的一生,充满了无奈与悔恨。她离世后,溥仪依然成为她生命中无可逃避的阴影。直到2006年,婉容的遗体才与溥仪合葬,墓碑上刻上了她的谥号“孝恪愍皇后”。她可能永远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以这种方式继续与那个折磨自己一生的溥仪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