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月,上级把军事科学院的第二政委萧华调到兰州军区,任第一政委;这让原本就当了多年的第一政委冼恒汉心里“坐不住”了。他心里有很多疑问:上级要他来干什么?为什么不打声招呼就来安排?
按照常规,干部调动通常会征求本人和单位的意见,可这次调动却没有事先找冼恒汉沟通,军区里一片猜测。因为从1967年起,冼恒汉就长期担任兰州军区第一政委,同时兼任甘肃省革委会主任、省委第一书记。无论是军区党委的工作,还是地方工作,几乎都由他拍板定案。此时来了一个职位比他还要高的将领担任政委,确实有些不同寻常。
冼恒汉直接问上级,萧华来干什么?叶剑英元帅(文中称“叶帅”)回答说要协助他一起负责军区的工作。至于排名如何分配?萧华被定为第二政委。这就意味着,自己在这个班子里,可能要在一个对他来说并不完全熟悉的高级领导之下开展工作,心里自然有顾虑。
从实际情况看,这个安排也有道理。冼恒汉在军地两方面都担任重要职务,力量有限,精力需要兼顾两头。地方工作过程复杂,常常让人头痛;而兰州铁路局等问题在地方和军区之间来回纠缠,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协调者来支撑军区的工作。上级派来一个人,一定也是为了让军区的工作更稳妥地开展。
当时兰州军区的司令员是韩先楚,1955年被授予上将。萧华来接任后,和韩先楚并不是简单的“并肩”,而是要并肩共事,甚至要在党委会上听从萧华的决定。两位上将要共事,冼恒汉心里自然有顾虑:会不会因为新来的高一级领导而改变原有的权力格局?
回顾历史,自1973年12月韩先楚调任兰州军区以来,冼恒汉与韩先楚之间在生活和工作上有不少分歧,矛盾比较明显,甚至一度需要上级来协调解决。萧华和韩先楚在解放战争时期确实有过合作关系:那时萧华担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韩先楚则在辽东军区下辖的部队担任要职,二人关系相对融洽。所以,外界一度猜测,上级是否会借助萧华来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冼恒汉也只能买了个账。
真正的情况究竟如何,谁也说不准。仅仅上任后不到三个月,局势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冼恒汉被罢官免职,萧华改任兰州军区第一政委、军区第一书记,着手对军区进行整顿,展开“揭查批”的工作。此后,冼恒汉的命运走向就被定格在另一条轨道上。
冼恒汉的经历,与他在解放后西北军区的工作息息相关。解放后,他长期在西北军区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后来成为主任;1955年起,担任兰州军区第二政委,主持日常工作。1967年以来,他身兼军地两头要职,独力承担的压力很大。为了消除他在党内外的影响,被人称作“冼家帮”的势力,也在这个阶段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之一。
“代理人”的帽子,冼恒汉戴了整整五年。到了1982年,萧华准备从兰州军区离任前,想给这段历史一个明确的结论,既解释过去的问题,也为接下来的工作铺平道路。但真正到兰州后,他发现有人把事情“上纲上线”地审讯他,冼恒汉几乎没有辩解的机会,甚至差点因心梗而病倒。
最终的结果并不让他满意。虽然给了“免于起诉”的政治结论,但他始终被扣着一个难以抹去的政治帽子,待遇上虽有变化,但名义和评价却难以摆脱。官方的处理让他从师级待遇,后来又改为军级待遇,既有一定的职业级别调整,也反映出政治评价上的复杂与无奈。
这段历史,既是个人命运的起伏,也是那个时代党内斗争、军政合一格局下权力博弈的一个缩影。对冼恒汉而言,既有长期耕耘带来的功绩,也有被政治斗争波及、终究难以完全翻篇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