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这个职业,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古代,刽子手是负责执行死刑的专业人士,常常出现在古装电视剧中,身着粗布衣服,头戴头巾,手持大刀,看起来既威猛又凶狠。实际上,这个职业起源非常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
在古代的刽子手圈子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教诲:“砍头九十九,必须要收手。”这意味着刽子手最多只能执行99次斩首,否则会招来恶报,甚至会断子绝孙。然而,有一个人,他超越了这个界限,做到了令人震惊的三百次斩首,这个人就是清朝最后一位刽子手——邓海山。尽管他在生前积累了许多财富,但最终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过上了孤苦无依的晚年生活。
在清朝晚期,刽子手的收入相当可观,砍掉一个人的脑袋,差不多是一个普通人半年的收入。然而,由于刽子手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质,能够从事此工作的并不多。刽子手需要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承受得住不断剥夺生命的压力,而且还需要高超的刀法。每天,邓海山都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尤其是刀工的练习,必须非常精确,才能保证每一刀都果断干脆,避免让犯人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邓海山的成长并不顺利。他出生在清朝末期的湖南长沙,家境贫寒,父母相继去世,他成为了孤儿。由于天生凶狠的相貌,他很难找到庇护所,经常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刽子手佟绍箕,并拜他为师。刚开始,邓海山并不明白刽子手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他只是为了能够每天有口饭吃,才决定跟随师傅。
成为一名合格的刽子手,并不容易。刽子手用的刀重如巨石,每天需要经过刻苦的练习。师傅让邓海山先用没有锋利的刀砍南瓜、冬瓜,逐渐提高刀法的精准度。在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邓海山的刀法越来越熟练,终于能够进行实际的行刑了。
作为一个刽子手,不仅要有高超的刀工,还要能够保持冷静和勇气。邓海山为了练胆量,时常帮助别人家杀鸡杀猪,这让他积累了更多的实战经验。每一次行刑后,他都会遵循师傅的传统,用竹板拍打自己的屁股,来驱邪避祸。
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邓海山终于进入了县衙,成为了一名职业刽子手。然而,在正式开始行刑之前,师傅再三告诫他:“砍头九十九,必须要收手!”然而,邓海山并没有遵循师傅的忠告。随着收入的增加,邓海山渐渐迷失在金钱的诱惑中。他开始不顾一切地砍头,甚至超过了九十九次,最终变得越来越贪婪。
清朝灭亡后,斩首刑法并没有立即废除,邓海山利用这段时间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了富豪。但到了民国时期,斩首这一刑法最终被废除,邓海山失去了唯一的工作。他没有其他本领,只能四处谋生,但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由于他曾是刽子手,大家都避而远之,甚至雇佣他的商家也不敢接纳他。邓海山逐渐陷入孤独,花光了自己积攒的银子,最终沦为卖苦力为生的穷人。
邓海山一生并未结婚,也没有孩子,孤独终老。有人猜测,如果他能听从师傅的教诲,记住“砍头九十九,必须收手”的警告,或许他的人生会有不同的结局。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邓海山从一名普通百姓,经过艰苦的训练,成为了一名刽子手。尽管他成为了一名技艺精湛的刽子手,但最终因为未能抗住金钱的诱惑,导致晚年孤苦无依,死于乞讨,令人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