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文博研究馆员李树云应邀莅临云冈研究院,在文保楼三楼会议室作了题为《北魏平城佛教考古的发现与研究》学术专题讲座。讲座由云冈研究院历史与民族融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雁卿主持,我院相关业务人员、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围绕北魏平城地区考古发掘,从北魏平城考古发现的塔基、僧人与信士墓,以及北魏平城考古发现与佛教艺术相关的遗物等方面,探讨了北魏平城时期佛教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概述与北魏平城考古发现的塔基
近年来,随着大同地区考古工作不断深入,大量佛教艺术相关遗址和墓葬被陆续发现,为认识北魏社会生活、研究云冈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目前大同已发现不少于6处北魏平城时期塔基遗址,分别在云冈石窟窟顶(3处)、大同古城内二十四校(1处)、大同操场城以东的铁牛里(1处)、方山永固陵南(1处),其中多处塔基遗址均以佛塔为中心,保留了“前塔后殿”特征,寺院内其他建筑布局则具有多样性。 结合《水经注》《魏书》等文献推测,大同铁牛里塔基可能是北魏平城时期天宫寺的三级浮图遗址,大同二十四校遗址为皇舅寺遗址,而大同轴承厂北魏遗址是否为北魏永宁寺所在,仍需进一步考证。在将云冈石窟第5、6窟窟顶遗址与大同二十四校遗址、内蒙古怀朔镇佛教遗址遗迹和出土文物进行对比分析中发现,三者年代均在太和年间,其中第5、6窟窟顶造像属太和前期,二十四校遗址造像时代则稍晚。
北魏平城考古发现的僧人与信士墓
在大同地区的考古发现中,多处北魏墓葬显现出鲜明的佛教文化关联。首先是南环东路发现的一座僧人墓,其墓铭砖明确记载墓主人身份为 “济安寺道人法□□□□□”。其次是御东恒源路附近,该区域一处北魏墓葬群的墓主人平均年龄为 50 岁,随葬器物以长颈瓶、香炉为主,蕴含浓厚佛教因素。结合云冈石窟佛像手中的长颈瓶及11窟、13窟佛像手中的鹊尾炉,推测这些墓葬为僧人墓,进一步研究显示该墓葬群墓主人来源成分复杂,存在混血人和欧罗巴人,不排除有胡僧的可能。另外,大同北魏邢合姜石棺墓、恒安街M13韩法容墓、华宇北魏墓地等僧人与信士墓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北魏迁都平城初期佛教就已快速发展,墓葬美术与佛教艺术互动明显。
北魏平城考古发现
与佛教艺术相关的遗物
李树云对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435)、云波里北魏壁画墓、平城区七里村北魏M29、文灜路北魏壁画墓、智家堡北魏石椁墓、湖东北魏一号墓、方山永固陵(481-484)、敦煌宋绍祖墓(477)、北魏司马金龙夫妇墓(484)、下深井北魏墓、金属镁厂北魏墓、公安局北魏墓等,从墓葬壁画风格与内容、形制、出土文物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并分析了北魏平城考古发现的佛教艺术因素的相关情况。尤其是对以上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分析可知,北魏平城时代不仅佛教发达,道教也较为繁盛,这与献文帝既崇佛又维持道教发展的历史相符。
结 语
北魏道人统法果提出“皇帝即是当今如来,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将皇帝与释迦合一,为佛教在中国古代发展开辟了道路,使平城不仅成为了北魏时期中国北部的政治中心,也成为了佛教文化中心。平城佛教的兴盛,可通过考古资料得到充分印证,且其对当地墓葬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近年发现的多座北魏纪年墓葬中,墓葬壁画、石椁壁画、陶俑等遗存制作精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佛教信息;另一方面,佛教塔基遗址出土的大量泥塑造像,不仅为理解和分析北魏平城时期的佛教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更为云冈学的研究与发展补充了更丰富的学术支撑。
讲座结束后,李树云与参会人员进行了交流,讨论了关于大同铁牛里塔基遗址布局与佛塔形制等问题。
王雁卿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云冈研究院的青年研究人员要结合讲座呈现的研究视野、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核心内容,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既要聚焦云冈石窟本身的研究,更要重视与北魏平城地区考古发掘成果的内在关联,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为云冈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王 珏
编辑:闫梦瑶
审核:赵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