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1日,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那时,已定居沈阳的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曾扩情,随辽宁代表团一同赴京参会。 同样参会的黄埔一期生宋希濂得知曾扩情到北京后,立即赶往西苑饭店看望他。宋希濂当时已定居美国,并带回了几位在美国定居的黄埔同学,如李默庵、任觉五、杨伯超等,大家一同向曾扩情问候。
之所以如此亲切,源于当年在黄埔军校求学时,曾扩情的年龄较大,性格温和,不拘小节,因此深得同学们的尊敬。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年长于曾扩情的李仙洲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在见到曾扩情时,挺身而立,向他敬了一个军礼。 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认为曾扩情是黄埔一期中入学年龄最大的。然而,在进一步查证资料后,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1月,当时招生规定年龄范围为1899年至1906年出生的学生。按理说,超出这个范围就不能报考。不过,实际上,黄埔军校在录取学生时有时放宽了年龄限制,甚至有些考生的年龄远超过了规定的上限。最年长的考生竟然是1886年出生,这意味着他报名时已经38岁,年纪甚至比一些教官还要大。 尽管如此,黄埔军校的招生严格要求有推荐人支持和合格成绩,年纪稍大的学生只要有足够的背景,也能够顺利入学。与此相比,曾扩情和李仙洲等人算是年龄上比较“年轻”的。 李仙洲生于1894年6月,曾扩情则在1894年12月或1895年出生。黄埔一期的大部分毕业生后来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几大重要历史事件的主角,而曾扩情和李仙洲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1924年初,曾扩情正在北京朝阳学院法律系学习,在老师李大钊的介绍下,与同学胡宗南一起报考了黄埔军校。480名考生中,曾扩情名列第二,而共产党员蒋先云则名列第一。蒋先云、陈赓、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有趣的是,曾扩情入校时,李大钊是他背后的支持者,最初他对共产党抱有倾向。曾扩情与许多共产党员,如蒋先云、陈赓等关系深厚,几人甚至共同成立了“青年军人联合会”,曾扩情是其中的筹备委员会委员。 在北伐期间,曾扩情屡立战功,曾任团党代表和二十师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对他也给予了特别的关照,曾扩情一直将周恩来视为自己的恩师。然而,随着蒋介石的逐渐右倾,曾扩情的立场也发生了转变。 蒋介石原本支持黄埔军校的“青年军人联合会”,但在1926年3月的中山舰事件后,他指示解散了两个学生组织,包括曾扩情所参与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当时,曾扩情因为与共产党有较深的关系而遭到蒋介石的猜疑,并被撤职。但曾扩情积极申诉,最终避免了被严惩。 曾扩情转向蒋介石阵营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归根结底,可以说他更多是从现实角度出发,考虑到自己的未来和前途。蒋介石逐渐重用曾扩情,尤其是在1926年蒋取缔“青年军人联合会”后,成立了新的组织“黄埔同学会”,曾扩情被任命为秘书,实际上成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 在随后的日子里,曾扩情不断为蒋介石效力,甚至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期间,他积极通过黄埔同学会将一些原本反蒋的黄埔生重新拉回蒋的阵营。在宣传工作中,曾扩情充当了蒋介石的代言人,强调蒋介石是中国唯一的救国领袖。他所做的许多工作,实际上与特务活动如出一辙。 1932年,蒋介石仿照意大利法西斯的特务组织,组建了“中华民族复兴社”,曾扩情被任命为“十三太保”之一,成为组织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此后,曾扩情继续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并逐渐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 然而,到了1935年,曾扩情的命运开始发生转变。虽然他继续在蒋介石身边工作,但两人的关系逐渐疏远。1945年6月,曾扩情与时任北平军分会的何应钦发生冲突,对何应钦与日军签署的协定表示强烈反对,这使得两人的关系更加紧张。 西安事变爆发后,曾扩情曾公开为张学良辩护,并发表了一些讲话。蒋介石开始对曾扩情产生了怀疑,最终在1946年,蒋介石彻底与曾扩情断绝了信任。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前夕,曾扩情的政治地位逐渐下降。1949年,解放军即将解放成都时,曾扩情已对国民党失望至极,他拒绝了蒋介石派来的使者,决定留下来投降。 解放后,曾扩情被逮捕并关押,但在1959年获得特赦。此后,他前往沈阳与儿子团聚,安享晚年。1988年,曾扩情在沈阳去世,享年93岁。尽管他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在晚年却得到了平静的生活,最终得以安详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