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懂关羽失荆州,得先搞懂“荆州到底是谁的”。赤壁之战前,荆州是刘表的地盘;赤壁一把火,曹操败走北方,刘备、孙权、曹操三家趁机瓜分了荆州七郡,从此埋下了扯不清的恩怨。
曹操占了最北边的南阳郡,牢牢卡住中原南下的通道;孙权拿下了江夏郡和南郡的一部分,这是他从江东西进的关键;而刘备呢?借着“联吴抗曹”的名义,向孙权“借”了南郡的核心区域。
毕竟南郡是荆州的交通枢纽,没有南郡,刘备手里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就是“孤岛”,根本没法发展。孙权一开始是愿意借的,毕竟曹操还在北方,孙刘需要联手。可没想到,刘备后来拿下了益州,又在汉中之战里打败曹操,硬生生从“依附者”变成了“强援”。
孙权见状,就派人去要南郡,刘备却打了个太极:“等我拿下凉州,就把南郡还你。”孙权哪肯等?双方闹到差点开战,最后还是鲁肃出面调停,刘备才勉强把长沙、桂阳两郡“抵”给孙权,算是了结了“借荆州”的纠葛。
可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笔亏本买卖——南郡是战略要地,长沙、桂阳虽大,却偏安南方,没那么重要。孙权表面答应,心里却憋着一股火:“刘备这是拿我当傻子耍,这荆州,我迟早要全拿回来。”
偏偏关羽还火上浇油。孙权曾想让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两家结个亲家,稳固联盟。可关羽不仅一口回绝,还撂下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把孙权骂得狗血淋头。
这话传到江东,孙权气得拍桌子:“关羽也太狂了!真当我东吴没人能治他?”此时的荆州,就像一个堆满炸药的火药桶——孙权想夺地,关羽看不起孙权,曹操在北方虎视眈眈,只缺一个火星,就能引爆一切。而这个火星,恰恰是关羽自己点燃的。
汉中之战结束后,蜀汉的气势正盛——刘备自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可以代表刘备调兵)。
关羽觉得,该轮到自己立大功了。他看着襄樊方向,心里盘算着:“拿下襄樊,就能打通汉水,把荆州和汉中连起来,到时候蜀汉的地盘就稳了。”
公元219年七月,关羽留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自己带着荆州主力,浩浩荡荡杀向襄樊。
起初一切都顺得不像话:曹军守将曹仁被打得龟缩在樊城,不敢出战;曹操派来的援军主帅于禁,又被突如其来的汉水暴涨淹了大营,七军尽没,于禁本人也成了俘虏;副将庞德宁死不降,被关羽下令斩杀。
消息传到许都,曹操吓得差点迁都——襄樊一丢,许都就暴露在蜀军面前,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可曹操毕竟是老谋深算,他很快冷静下来,对着谋士们说:“要破关羽,得找个帮手。”这个帮手,就是孙权。
曹操派人偷偷给孙权送信,开出的条件很诱人:“只要你帮我打关羽,我就承认你对荆州的控制权。”孙权早就想收拾关羽了,这下正中下怀,当即回信:“愿与曹公联手,共除关羽。”
而此时的关羽,还沉浸在“水淹七军”的喜悦里,完全没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他犯了第一个致命错误:低估了孙权的决心,也高估了荆州的防守。为了尽快拿下襄樊,他把江陵、公安的守军调走了大半。
糜芳和傅士仁本就和关羽有矛盾,手里兵少,心里更慌,根本没心思守城。孙权这边,派吕蒙当主帅,陆逊当副将。陆逊故意给关羽写了封信,把他夸得天花乱坠:“将军水淹七军,威震天下,我等晚辈实在佩服。”
关羽一看,觉得陆逊这小子没什么本事,更放心地把兵力调往前线。可他不知道,吕蒙已经带着士兵,穿着商人的衣服,坐着商船,沿着长江悄悄靠近荆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衣渡江”。
等到关羽发现不对劲时,江陵和公安已经丢了。糜芳、傅士仁见吴军势大,直接开城投降。关羽的后路,被彻底断了。
荆州丢了,关羽的军心瞬间散了。襄樊前线的曹军听说东吴偷袭,也士气大振,开始反扑。关羽腹背受敌,再也撑不住,只能下令撤军。可撤退的路并不好走。
吕蒙拿下江陵后,没有虐待蜀军家属,反而给他们送粮送衣,还让他们给前线的亲人写信。蜀军士兵看到信,知道家人安全,纷纷逃兵,等到关羽退到麦城时,身边只剩下几百人。麦城是座小城,无粮无兵,根本守不住。
关羽派人向附近的刘封、孟达求援。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当时驻守上庸,离麦城不算远。可刘封因为之前关羽反对他当继承人,心里有气,再加上孟达在一旁挑拨,竟以“上庸刚定,不能轻易出兵”为由,拒绝救援。
关羽彻底陷入了绝境。他看着城外的吴军,心里大概也想不通:“我跟刘备桃园结义,帮他打下半壁江山,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
公元219年十二月,关羽带着儿子关平,想突围去蜀地,结果在临沮被东吴将领潘璋的部将马忠生擒。孙权见到关羽,心里五味杂陈,杀了他,会彻底得罪蜀汉;放了他,等于放虎归山。
可一想到关羽之前的傲慢,想到荆州的战略价值,孙权最终还是下了决心:“斩!”一代武圣,就这样死在了临沮的荒野里,享年五十八岁。
关羽一死,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刘备得知消息后,哭得当场晕倒,发誓要为关羽报仇。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亲率大军伐吴,这就是“夷陵之战”。
可刘备的复仇之战,打得一塌糊涂。东吴主帅陆逊避其锋芒,在夷陵用火攻大破蜀军,蜀汉精锐几乎全军覆没。刘备逃到白帝城,又气又愧,一病不起,没多久就去世了。
至此,蜀汉彻底失去了荆州,也丢了大半精锐,从“汉中大胜”的巅峰,一下跌落到“苟延残喘”的谷底。
诸葛亮后来北伐,只能从祁山出兵,道路崎岖,粮草难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丢了荆州这个“跳板”。
千百年来,“关羽大意失荆州”成了一句俗语,可“大意”两个字,太轻了。关羽的失败,本质上是“骄傲”和“格局”的悲剧。
他骄傲到看不起孙权,觉得东吴没人能威胁自己,所以敢轻易伐襄樊,敢把守军调空;他骄傲到看不起糜芳、傅士仁,把内部关系搞僵,导致关键时刻没人肯为他死战;他甚至骄傲到高估自己的实力,觉得“水淹七军”后就能所向无敌,忘了“双拳难敌四手”的道理。
而孙权的背盟,看似“破了三国平衡的潜规则”,实则是战略利益的必然,荆州对东吴太重要了,只有拿下荆州,东吴才能保住江东,甚至向西发展。
可孙权也犯了错:杀关羽固然解气,却把蜀汉逼到了绝路,后来诸葛亮掌权后,虽然恢复了孙刘联盟,但双方的信任已经没了,再也回不到赤壁之战时的同心协力。
曹操则是最大的赢家,他借孙权的手杀了关羽,破了孙刘联盟,还让蜀汉和东吴互相消耗,自己坐收渔利。如果不是曹操在公元220年去世,说不定真能趁着蜀汉虚弱,一举南下,提前结束三国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