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予军衔时,红一军团的团长大多是开国将军,除非他们已经牺牲或转业到地方,否则几乎都被授予了上将或中将军衔。例如,红1团的杨得志和红3团的黄永胜都是上将,红5团的陈正湘是中将。然而,红13团的团长陈开路却是个例外。
陈开路于1929年参加红军,资历相当深厚,他比很多开国将军都更早加入革命。在红军时期,凭借出色的表现,陈开路屡次立功,职务也不断上升。到了1937年,年仅24岁的他已是红一军团13团的团长。然而,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陈开路和其他许多红军将领一样被降职,曾经的团长变成了八路军115师独立团2营的营长。
在抗战初期,115师独立团的营长职务含金量不小。1955年授衔时,115师独立团中有9位开国将军,6名正副营长中有5位参加授衔,其中4位是少将。唯独陈开路,虽然拥有丰富的战功,却只被授予了上校军衔,远低于少将。
陈开路的军衔之所以偏低,并非因为他表现不佳,而是因为他在战斗中多次受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陈开路带领2营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在战斗中,他的一块炮弹碎片击中了他的头部,导致他昏迷了七八天,伤势严重,甚至有颅内出血。虽然经过抢救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在医院休养了三个月,无法继续指挥部队。休养期间,他未能获得更多的立功机会,恢复后,他担任了晋察冀军区5支队的副支队长。
不久后,陈开路再次带领部队与日军作战。一次,八路军子弹用尽,陈开路带领战士们用刺刀与日军近身搏斗,尽管他勇猛无畏,最终还是在腿部中了一刀,导致走路跛脚。但这次受伤远不及他在1940年百团大战中的伤势严重。当时,他带队袭击日军据点时被机枪打中,导致锁骨粉碎性骨折,右臂受伤严重,这次伤病几乎让他丧失了使用右臂的能力,甚至无法举起右手。
伤后,陈开路长时间无法出征,直到半年后才恢复健康。然而,伤病带来的后遗症使得他无法再适应高强度的战场指挥,最终被安排在冀中军区补充旅担任副旅长,主要负责新兵训练和后勤保障。虽然这种岗位相对轻松,但也意味着他在战斗中的立功机会减少,从而影响了他的晋升速度。
随着战争的推进,陈开路在抗战中多次受伤,身上的伤痕成了他晋升的一大障碍。与其他许多未受重伤的将军相比,陈开路的晋升速度明显较慢。尽管如此,他对革命的贡献依然不可磨灭,他是红一军团团长中唯一一个获得上校军衔的人,也是红一军团中军衔最低的团长。但考虑到他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在多次受伤后仍坚持活到1955年,陈开路无疑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