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12日,国军9兵团司令廖耀湘带着从南京来的总统府参军罗泽闿,来到刚刚攻占的彰武进行参观。廖耀湘得意地向罗泽闿介绍这场胜利,并特别强调:“不要小看这个地方,拿下彰武,就等于捏住了东北共军的‘七寸’。”但彰武究竟为何如此重要呢?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得从几天前的事件讲起。
一、廖耀湘的自负
1948年10月1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展开了包围,而国军则为了解锦州的危局,组建了东、西两大兵团,试图夹击东野主力。然而,作为西进兵团的司令廖耀湘,最初并不愿意出兵锦州。廖耀湘认为,如果他从沈阳出兵,必定会被东野分割包围,因此他决定采取一种更稳妥的策略。
按计划,廖耀湘应从沈阳出发,沿北宁线快速南下支援锦州。但他却选择了绕道而行,先去了沈阳西面的新立屯,随后北上占领彰武。他的心思很明确:如果锦州的范汉杰能扛住东野的进攻,那他便可以和范汉杰联手夹击东野;如果锦州陷落,他则能趁机从后方进攻东野,甚至在必要时缩回沈阳。
为了找一个合理的理由去说服上级,廖耀湘声称彰武是东野的后勤补给重地,拿下这里能切断东野的供应线,从而帮助锦州解围。这个理由让当时身心疲惫的蒋中正毫不犹豫地批准了他的计划。于是,廖耀湘在10月8日开始集结兵力。
二、东野的巧妙部署
廖耀湘的西进兵团是一支强悍的力量,包括了国军的两大王牌部队(新1军和新6军),以及新3军、49军、71军等部,总兵力达到10万。出发前,廖耀湘特别强调,要占领彰武,因为这里是东野的后勤补给重地。
10月11日,廖耀湘的部队成功攻占了彰武外围的东野阵地,经过一天激烈战斗,10月12日凌晨,彰武终于被国军占领。消息一经传出,南京方面立刻报道:“国军进展神速,占领战略要点彰武,切断共军后方补给”,廖耀湘顿时风头无两。然而,这一切看似顺利,但问题随之而来。
三、东野为何放弃彰武
彰武是否真如廖耀湘所说的,是东野的“七寸”呢?实际上,彰武的确是东野的重要后勤基地,是运输物资的重要枢纽。但是,东野并未全力抵抗廖耀湘的进攻,而是有意让出这一地点。
在攻占彰武前,东野的五纵与廖耀湘的军队发生了交战。尽管进行了激烈的抗击,东野五纵和六纵并没有与廖耀湘进行长时间的对抗,而是有计划地撤退。这种做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东野首长的目的很简单:通过诱使廖耀湘占领彰武,延缓其南下支援锦州的进程。
实际上,东野早已料到廖耀湘可能不会直接前往锦州,而是可能绕道彰武。因此,他们有意识地让廖耀湘在此地停留,拖延他进攻锦州的时间,以便为锦州战役争取更多的时间。
四、廖耀湘的误判
廖耀湘认为,占领彰武能够切断东野的物资补给,从而给锦州解围。然而,他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锦州战役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东野的大量物资仍然需要供应。若彰武的后勤补给线被切断,东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对此,东野的反应非常迅速。尽管失去了彰武,他们依然通过开辟两条新的物资供应线路确保锦州前线的补给。当地的人民也积极响应,数以万计的民众赶来协助修路,最终在短短的时间内便建立了两条新的运输路线。这条计划不仅解决了东野的物资问题,也让廖耀湘的计划落空。
五、人民的力量
东野的成功,源于人民的支持。在关键时刻,成千上万的民众与战士们并肩作战,修建了新的补给线,保证了锦州战役的物资供应。廖耀湘及国军过于专注于战术和战略的布局,却忽视了民众的力量,这最终导致他们的计划失败。
这一切说明了一个道理: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民众支持与动员的较量。只有获得人民的支持,才是最终胜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