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其崇高,甚至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完人”,这足以说明大家对他的高度评价。然而,作为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曾国藩也充满争议。面对当时的大清帝国的困境,作为一名中国人,他无法袖手旁观,内心充满了遗憾。临终前,他渴望能够为大清做出最后的贡献,但身体的衰弱让他无法继续为国效力。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弟子李鸿章在床前守候,并问他:“如今有谁可以继续支撑国家?”曾国藩回答了五个名字,这五位人物都是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
首先,曾国藩提到的是左宗棠。左宗棠和李鸿章因为新疆问题曾有过很大的矛盾,甚至在朝堂上闹得不可开交。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左宗棠和曾国藩的关系也并不总是融洽。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两人曾因误解发生过冲突,但这并不妨碍曾国藩对左宗棠的高度评价。实际上,左宗棠凭借出色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得到了曾国藩的认可和推荐。左宗棠不仅仅因新疆的收复而闻名,他在更早之前,就凭借自己的才能在平定陕甘叛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左宗棠的能力,让他能够在曾国藩临终之际得到推荐。除了军事才能,左宗棠在推动近代化建设方面也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李鸿章为他写的挽联中写道:“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这显示了左宗棠的多面才华。
接下来,曾国藩提到的另一位人物是彭玉麟。彭玉麟与左宗棠、曾国藩并列,历史地位也非常高。他的名字在晚清历史中显得尤为独特。他的一生秉承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原则,坚守着自己的正义和信念。他一生最痛恨贪污腐败的官员,绝不与之同流合污。即使在太平天国时期,彭玉麟也曾与曾国藩发生过矛盾。在一次国丧期间,曾国藩因身体不适,找了一名小妾为其挠背,结果引发了朝堂的轩然大波。此时彭玉麟不顾个人得失,强行将那名女子带走,以维护曾国藩的名誉。彭玉麟的一生,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为人处世,都彰显了大清最需要的正直与勇气。
第三位人物是沈葆桢,他和左宗棠不同,沈葆桢出身优越,既是林则徐的外甥,又是他的女婿。这层关系为沈葆桢在朝廷中提供了不少便利。沈葆桢在早期并未显露出特别的才华,但经过努力,曾国藩还是看中了他,并将其推荐为江西巡抚。尽管两人曾因政治立场不同而产生矛盾,尤其是在南京攻防战中,沈葆桢曾扣押了曾国藩弟弟曾国荃所需的资金,这使得两人一度关系紧张,但沈葆桢的能力并没有因此被削弱。
第四位人物是郭嵩焘,他不仅是曾国藩的挚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大使。郭嵩焘的经历与左宗棠有些相似,他也曾在科举中屡次失败,但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他走上了仕途。鸦片战争爆发后,郭嵩焘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危机,这激发了他为国尽忠的决心。他不仅与曾国藩、左宗棠有着深厚的友情,还在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当时的封建思想,郭嵩焘的很多改革理念并未得到广泛支持,这也影响了他后世的声誉。
最后一位人物是刘长佑,他与曾国藩结识较早,早在道光年间就已认识。在当时的大清,刘长佑是少数能够看到日本威胁的先知之一。他预见到随着日本的国力崛起,未来可能会对中国构成严重威胁。刘长佑建议应当提前采取行动,遏制日本的扩张。然而,由于当时大清内忧外患,慈禧太后最终否决了他的提议。尽管如此,刘长佑的远见卓识依然值得肯定,他的思考反映了大清对外部威胁的深刻认知。
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各自的智慧与勇气为大清的存续做出了贡献。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物的奋力拼搏,大清才能在岌岌可危的时刻苟延残喘。曾国藩在临终时推荐他们,是对他们能力和品格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大清未来的一种深切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