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个精明而多疑的政治家,连死后也不放心将天下交给别人。尽管司马懿最终凭借心计逐步掌握了曹家江山,但曹操早已为这场权力斗争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这个“后手”虽然没有在曹操生前发挥作用,但却在百年之后引爆,彻底改变了历史的格局。表面上司马懿似乎胜利了,然而最后笑到最后的,依旧是曹操。那么,曹操究竟留下了什么“后手”?是谁完成了这一切?
装病避征召:司马懿的权谋之初
在官渡之战后,曹操的名声响彻天下,各地英才纷纷投向曹营。然而,司马懿却独自选择反其道而行,屡次装病躲避曹操的征召。每当曹操派人来请,他总是躺在床上,声称自己重病缠身,甚至没有力气起床迎接使者。每次使者返回,都会报告曹操说司马懿病得很严重,曹操听后冷笑道:“这家伙装得倒像。”
司马懿为什么如此抗拒曹操的召唤?一方面,他发现曹操心狠手辣,对人多疑;另一方面,司马懿自己内心也有着野心勃勃的雄心壮志。他有一面宝镜,每当他照镜子时,总看到自己回头时脖子特别长,像狼一样回头看,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狼顾之相”,象征着极大的权力野心。曹操早就听闻这一传言,甚至在一次私下谈话中提起这一点,吓得司马懿冷汗直流。
当时司马懿终于明白,若要避免被曹操怀疑,最好的方式便是主动出来效力。于是他决定接受征召,开始在曹操眼皮底下工作,但他每次与曹操见面时,总故意不转头,生怕暴露自己“狼顾之相”的野心。
曹操防备司马懿的心思
虽然曹操用了司马懿,但心里一直防着他。史书记载,曹操曾三次对司马懿起杀心。有一次,他甚至派人带着密信到司马懿家中,准备暗杀他。司马懿得知后,急忙将家里布置成病榻的样子,自己躺下装病。使者看到他虚弱不堪,心想他即将死去,于是放弃了执行任务,回去向曹操报告。曹操得知后,只好作罢。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对司马懿的态度变得更为复杂。一方面,司马懿曾帮助曹丕争夺太子之位,立下大功;另一方面,曹丕继承了父亲的警惕性。于是他采取了“平衡之策”,重用司马懿,但同时提升了其他大臣,与司马懿一起执政,互相牵制。
在曹叡时期,这种制衡政策继续存在。曹叡更信任司马懿,将他封为太尉,但同时提拔了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曹叡甚至在临终前,特别叮嘱曹爽和司马懿要共同辅佐曹奂。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的一步棋
然而,到曹奂时代,曹爽的能力不足,原本的权力制衡体系彻底崩溃。司马懿借机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一举铲除了曹爽一党,彻底掌控了魏国的大权。虽然司马懿未直接篡位,但他实际上成为了魏国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的“后手”:游牧民族的迁移
曹操在北征乌桓获胜后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将大批游牧民族迁入中原。这一决定看似是为了解决边疆安全问题,但实际上它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曹操将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迁入河北、河南一带,并让他们在汉人中安居。尽管这些民族表面上臣服,却始终没有融入汉文化,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战斗方式。
曹操为何要这么做?一方面是考虑到这些游牧民族具有出色的战斗力,能够为自己的政权提供兵源;另一方面,曹操或许早就预见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权力更迭,因此布下了这一着“后手”。
这些游牧民族的后代,在晋朝因内乱而衰弱时,最终发动了“五胡乱华”,彻底摧毁了司马家族辛苦经营的江山。
晋朝的覆灭:曹操的最后一笑
司马懿的后代建立晋朝后,原本应当享受权力的果实,但不久后却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这些“八王”都是司马家族的亲戚,他们互相争斗,导致晋朝国力大伤。就在这场内乱的混乱中,曹操当年迁入中原的游牧民族后代趁机崛起,发动反抗。
公元316年,匈奴首领刘渊攻占洛阳,杀死晋怀帝。接着,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导致中国北方陷入分裂,史称“五胡乱华”。晋朝被迫南迁,建立东晋,势力仅限于长江以南。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曹操当年将游牧民族迁入中原的决策,最终成了导致司马氏政权灭亡的根本原因。这场跨越数代的博弈,最终由曹操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他未曾亲手参与的权力变更。正如历史所示,曹操或许早已预见这一切,并布下了这局千年棋局。而司马懿费尽心机夺得的权力,最终却被曹操早年埋下的隐患所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