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烽火连天,粮食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竟能成为农业黑马?
出土的铁器、碳化的粮食,即将颠覆你的认知。
一、土壤与环境:被史书低估的农耕潜力
禹贡九州山川图
《尚书·禹贡》说冀州土壤属“白壤”,即所谓的盐碱地,农作物收成低。田属“中中等”(第五等);《史记》更称中山“地薄”。然而,考古发现揭示了真相:
山麓平原是主力农耕区。战国中山国核心疆域位于今河北保定、石家庄一带,主要由大清河、滹沱河冲积扇构成。这些区域土质细腻肥沃,有机质含量高达3%~4%,是华北最优质的耕作区之一。在近现代仍有记录是肥沃的粮食产区。只有中山国疆域东南角(如扶柳)接近古黄河,土壤盐碱化较重,是真正的“地薄”区,史书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了!
滹沱河滩地曾被称为“晋察冀的‘乌克兰’” 摄影:李灵巧
二、千年农脉:从石器时代到战国的农耕传承
中山国的农业绝非突然崛起,它有着千年的传承积淀:
新石器时代奠基
石家庄正定南杨庄遗址出土有大量石斧、石铲(占工具49%),原始农业早已然萌芽。
商代蓬勃发展
藁城台西遗址出土有青铜镬、石镰、蚌镰、石铲、蚌铲、骨铲等五百多件,还有粮窖与酿酒作坊,说明粮食已有盈余。
春秋时期接力发展
白狄分支“鼓国”已有余粮出售——《左传》记载晋军曾伪装成买粮人偷袭!
六月,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左传•昭公二十二》
三、铁器革命:中山农业技术的巅峰之作
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从青铜向铁器迈进的生产力变革时期,战国中山国凭借铁质生产工具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农耕工具全面铁器化
古灵寿城遗址出土农具100余件,镬、铲、锄、镰等种类齐全,覆盖了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中整地、播种、中耕、收获全部环节;石家庄市区的市庄村遗址出土铁工具占比高达67%。
深耕与牛耕推广
此时期出土的铁镬类型多样,适应不同深度破土需求;新乐何家庄出土的铁犁铧,证明战国中山国已采用牛耕技术。
中耕技术革新
古灵寿城遗址出土的六角形铁锄残件,适合垄作除草,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牛耕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
四、作物多样性:从王墓遗存还原饮食图谱
伴随农业经济的繁荣,战国中山国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的粮食结构丰富程度令人惊叹:
作物 |
出土证据 |
用途与地位 |
粟 |
中山王厝墓青铜簋中的粟米饭 |
主粮之一 |
黍 |
《禹贡》记载、商周遗址出土 |
品质知名,用于祭祀 |
高粱 |
中山成公大墓碳化高粱、市庄遗址碳化高粱 |
广泛种植 |
水稻 |
中山王厝墓青铜簋中的稻米饭 |
贵族专属,种植规模较小 |
菽(大豆) |
文献记载与自然条件吻合 |
与粟并称重要粮食 |
麦 |
文献记载与自然条件吻合 |
尚未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
五、多元经济:畜牧与渔猎的补充作用
战国中山国虽农业发达,但仍保留了其游牧民族传统,且由于中山国疆域正处于农牧经济交界线上,畜牧渔猎经济存在天然优势:
畜牧业
中山王墓出土有大量动物骨骼(猪、羊、牛、马),印证了中山国“半农半牧”的经济背景。中山国疆域西北丘陵地带牧草丰美,适合放牧。
渔猎经济
守丘刻石上的“监罟囿臣”字样,证实为国王管理捕鱼与池苑是一件有专职官员负责的事情;古城遗址内出土的陶网坠、骨制工具,显示渔猎仍为当时的一项重要生计。
守丘石刻释文
六、制度保障:授田制与赋税体系
国家授田制
受魏国二十余年的统治影响,中山国很可能同其他中原华夏国家一样推行国家分配土地制度,由个体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
赋税调控
王厝墓出土中山方壶铭文载:“作敛中则庶民附”——赋税适中,百姓才能归附。这是中山国统治者对赋税制度的根本性认知,通过赋税征收的“适度性”与“合理性”,实现民众对政权的主动依附。
中山方壶铭文拓片及释文(局部)
结语:重塑中山国现代农业品牌,从历史走向未来
中山国农业的真实面貌,是戎狄族群华夏化的缩影,也是环境适应与技术创新的典范。
如何让这段历史可触可感?中山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农耕体验区或许能为每一位探访遗址的游客带来一份惊喜。
深挖地域特色作物:复兴黍、粟、菽等传统谷物;
农耕体验+考古IP:结合遗址公园开展深度“沉浸式”文旅及研学;
讲好“铁器革新”故事:突出科技对农业的推动力。
历史从未沉默,土地永远记得。
资料来源|《鲜虞中山国史》
考古支持|古灵寿城遗址、中山王厝墓、石家庄市市庄村遗址等出土实物
编辑整理|中山国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