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6年,乾隆皇帝统治了60年后“退休”,将皇位传给了他的第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然而,嘉庆继位并不光彩。虽然乾隆退位成了太上皇,但他依然握有大权,嘉庆在前几年只能“夹着尾巴做人”,甚至连批阅奏折都得先让老父过目。更让嘉庆感到压力的是,乾隆曾在天坛立誓:“如果永琰无能,愿上天让他早死。”亲爹的“诅咒”使嘉庆感到如履薄冰,甚至在兄长永琏的陵墓前跪拜以示谦卑。
直到乾隆去世,嘉庆终于得以亲政。第一件事,他就“解气”地清算了巨贪和珅,抄出了8亿两白银,这个行动被视为史上最震撼的反腐行动。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位看似勤勉的皇帝,却成了清朝史上最“倒霉”的皇帝,几次遭遇刺杀。
1803年2月20日,发生了一次震撼的刺杀事件。当时,嘉庆从圆明园祭祖回宫,刚到紫禁城神武门,准备换轿时,突然一名失业厨子陈德冲出,从背后持刀扑向嘉庆。奇怪的是,周围上百名侍卫竟然没有一个出手救驾,他们只是像“石化”一样看着刺客冲来,甚至没有掏出武器。
关键时刻,嘉庆的侄子定亲王绵恩和驸马拉旺多尔济等六人挺身而出,扑向刺客,抓住他并格挡。然而,刺客力大如牛,刺伤了几人,最终才被制服。嘉庆虽然幸免于难,但心中震惊不已,怒气难消,决定将所有相关侍卫一并斩杀。
陈德,这名刺客究竟是何许人也?他曾是内务府的厨子,由于失业、丧妻,穷困潦倒到想自杀时,突然决定“干一票大的”——刺杀皇帝以留名。他认为自己“梦见自己当上了皇帝”,并坚信刺杀成功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更令人吃惊的是,陈德能顺利混入戒备森严的皇宫。
嘉庆自然不相信这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于是命令彻底调查陈德的背景。结果发现,陈德曾在内务府当差,熟悉宫廷路线,趁侍卫换岗时潜入宫内。他供认,自己并没有背后指使,纯粹是因为生活贫困绝望,才做出了极端举动。最后,陈德被凌迟处死,他的两个未成年儿子也一同被斩杀。与此同时,神武门的护军统领和顺贞门副统领,以及其他几名侍卫也因未能及时保护皇帝而被严惩。
这次刺杀事件,让嘉庆愤怒至极,他决定大幅奖励那些及时救驾的六位大臣,他们分别被封爵、加官。尽管这次事件看似平息,但嘉庆的“倒霉”并未结束,十年后,嘉庆再次面临更大的危机——天理教起义。
1813年9月15日,天理教的教徒林清联合太监,带着几十个信徒闯入紫禁城,直扑嘉庆所在的乾清宫。所幸嘉庆当天外出打猎,未在宫中,而是惊慌逃往热河。此时,尚未即位的道光帝旻宁挺身而出,亲自指挥侍卫反击,并成功击毙两名教徒,这一英勇表现令嘉庆深受感动,最终确认了道光帝为继任者。
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却让嘉庆的威信受到了极大打击。起义头目林清被抓后供称,这场暴动完全是“临时起意”,他并没有预谋,只是因为信徒们吹捧他有帝王相。起义的武器更是简单粗暴,菜刀和木棍,最终八旗兵的腐化让清军的战斗力严重下降。
嘉庆一生的统治中,面临了诸多挑战。虽然他推崇节俭,自己穿补丁的龙袍、用瓷器餐具,甚至皇后生日也只杀一只鸡,但百姓依然称他为“守财奴皇帝”,指责他“节俭为了自己,民众仍在疾苦中挣扎”。
他在反腐方面高喊口号,然而真正的改革却几乎没有实质性进展。嘉庆治国守旧,虽扳倒了和珅,但官场腐败仍然横行,甚至发生了“李毓昌查赈案”这样的丑闻。
此外,嘉庆还严重打压功臣,封杀改革者,这使得他的治理变得更加僵化。他虽然在民间有一些改革设想,但最终总被既得利益集团所抵制,改革变得雷声大雨点小。特别是在鸦片战争前,嘉庆拒绝西方的进步科技,视其为“不需要的东西”,这一决策错失了近代化的机遇。
嘉庆的统治带来了清朝的衰退,他的性格仁厚,使得官场腐化和民众反感不断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败,而清朝也在历史的洪流中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嘉庆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失败的悲剧,更是清朝衰落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