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国防部的一份内部备忘录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份由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签署的文件名为《临时国防战略指导》,明确将中国视为美国的首要战略挑战,并强调美国需集中资源威慑中国,特别是在中国寻求国家统一的问题上。
文件的核心内容包括加强美国本土防御,并在印太地区部署更多军事力量,以应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这一战略调整表明,美国正在减少在欧洲和中东的军事负担,将更多资源转向亚太。这份备忘录反映了美国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以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控制地位,体现了美国霸权主义的新表现。
文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的政策转向。自2025年初新政府上任以来,美国迅速调整国防优先级,将更多资源从其他地区调往印太地区。备忘录中指出,美国在其他战区(如欧洲、中东和东亚)将承担更多风险,并要求这些地区的盟友增加国防开支,独立应对俄罗斯、朝鲜和伊朗等问题。换句话说,美国正在试图摆脱全球多线作战的负担,专注于亚太地区。
与以往美国全球干预主义的做法不同,过去美国通过北约和中东联盟维持其全球影响力,如今则更加注重本土安全和对中国的遏制。赫格塞斯在文件中明确表示,威慑中国对台湾的行动是当前美国的首要任务,这一立场显然直接挑战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文件还提到,美国计划通过重组军力来应对这一挑战,特别是优先发展针对中国的军事能力,包括加强导弹防御和远程打击系统。美国还计划将部分驻欧洲的部队撤回,并加强对关岛、菲律宾等前沿基地的部署。
这种资源再分配与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施加压力的战略保持一致,但成效有限。中国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使得美国以往通过贸易战和技术封锁等手段的施压变得越来越难以奏效。例如,中国目前的工业产值已经占全球的35%以上,船舶制造份额超过60%,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此外,中国在军事上的进步也日益显著,文件暗示美国可能需要让盟友(如日本)承担更多风险,甚至可能将日本推向前线,作为对抗中国的缓冲区。虽然文件中没有明确要求“牺牲日本”,但其战略逻辑无疑会将日本卷入更紧张的局势中,成为消耗中国资源的前沿阵地。
赫格塞斯在3月底的亚太之行中,先后访问了夏威夷、关岛、菲律宾,并与日本防务官员会晤,要求日本在台湾海峡危机时站到前沿。日本随后成立了联合作战司令部,提升了与美国的军事协作,从过去主要共享情报的模式转向了联合指挥,允许美国利用日本基地支持相关行动。这一转变反映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焦虑,因为中国的军事力量不断增强,空军隐身战机超过300架,海军舰艇数量急剧增加,两艘大型航母正在建造中,导弹技术也从亚音速转向高超音速,覆盖范围大幅扩展。
美国的这种战略背后,深层的原因是担心中国发展速度过快。如果不加以干预,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的统一进程可能会变得无法逆转。文件还提到,特朗普政府近期的政策行动,如推动与加拿大的融合、关注格陵兰岛和巴拿马运河等,都是为了稳固美洲作为美元体系的后盾。同时,美国也在通过与俄罗斯关系缓和,减少在欧洲的驻军,来腾出资源对中国施加压力。
然而,这些策略不过是美国霸权衰退的挣扎。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帮助发展中国家缓解债务压力,削弱了美国加息计划的影响。此外,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也在逐步上升,芯片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国在这一领域逐步取得了领先地位。
备忘录还涉及到美国在远程基地的部署计划,像是向迪戈加西亚岛派遣B-2轰炸机和加油机,从印度洋对中国西南地区进行打击。然而,这种远程打击能力与之前在南海进行的近距威慑相比,暴露了美国在亚太地区机动性的局限。
中国的火箭军导弹库存已超过千枚,精度不断提高,控制力已转移到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而美国航母编队则面临着在中国沿海2000公里内的全歼风险。虽然美国强调本土防御,但忽略了中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不断迭代,从第五代战机到第六代战机的过渡,以及海军从盾舰到潜艇的更新,都让美国的优势逐渐消失。
在这一战略中,日本的角色值得关注。尽管文件没有明确要求“牺牲”日本,但美国要求日本增加防卫投入并承担更多一线任务,实际上将其推向了一个类似消耗战场的角色。这种战略与乌克兰模式有些相似,美国虽然在后方提供支持,但让盟友承担主要风险。
目前,日本的防卫预算已经创下历史新高,但这仍无法改变其在战略上的弱势。中国始终主张和平统一,两岸融合的民意也在不断增强,然而美国的干预只会加剧两岸的紧张局势。日本应当认识到,卷入大国博弈将不利于其自身利益,推动地区对话才是明智之举。
在军事上,中国的空军已拥有超过2000架战机,轰炸机编队规模扩大,水下力量也越来越强。这些进步得益于中国多年的持续研发,南海对峙时的差距已经完全逆转。如果美国继续坚持对抗,中国的统一进程将不可阻挡。
美国若不及时调整其亚太战略,可能会面临分裂的风险。中国坚定的立场和推动和平发展的政策,注定会让美国的策略无效。美国的霸权焦虑和干预主义行为只能让自身陷入困境,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最终仍然需要通过对话而非对抗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