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9位专家曾坚决反对修建三峡大坝,他们认为一旦大坝建成,将引发巨大的灾难,而这场灾难无人能够阻止。为了表达反对意见,这些专家甚至拒绝在报告上签字。那么,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专家的担忧是否成真?三峡大坝真的带来了无法预见的风险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三峡大坝的历史背景谈起。
三峡大坝的构想早在上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其实,最早提出这个设想的并非毛主席,而是中国的国父——孙中山。除了致力于推动民主和共和的社会改革,孙中山还非常关注民生问题,其中水利工程是他关心的重点之一。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孙中山提出了修建三峡大坝的方案,认为这座大坝不仅能够为国家提供电力,改善交通,还能解决长江流域数百年来频繁的水灾问题。特别是,长江水患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无数痛苦,每逢水位上涨,百姓们只能在恐慌中加固房屋或逃离家园,而这些措施往往是无效的。
但尽管孙中山早在百年前便提议修建三峡大坝,时局却未能给这个伟大构想提供实现的条件。军阀混战、国民党内的权力斗争、日本的侵略战争以及随后的解放战争,都使得这一项目一直无法落地。直到新中国成立,三峡大坝的修建才重新被提上日程。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逐步拥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毛主席及党中央决定恢复三峡大坝的建设计划。毛主席对三峡大坝寄予了厚望,他在讲话中诗意地表达了对这项工程的支持:“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项改变中国面貌的大工程。
然而,修建三峡大坝并非所有人都赞同。特别是军队和专家学者们的意见,部分人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尤其是张爱萍将军。他指出,大坝一旦建成,外部势力很可能将其作为打击目标,尤其是在冷战的紧张国际形势下,三峡大坝将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若遭受攻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毛主席决定暂时搁置三峡大坝建设计划,直到国际局势有所缓解。
到了8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苏联的衰退,以及中国自身防卫能力的提升,邓小平提出,三峡大坝的修建条件已经成熟。国家的防卫能力有了保障,外部威胁的减弱使得这一战略性项目重新被提上了议程。1986年,国家召集了数百名水利、工程、地质等领域的专家,开始细致讨论三峡大坝的建设方案。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依然有不少专家提出了强烈反对意见,尤其是黄万里教授等人。专家们担心的问题主要有四点:首先是安全问题,尤其是国防角度的忧虑;其次是大坝建设后可能带来的泥沙堆积和河道变化,这可能导致上游堰塞湖的形成,造成新的洪涝灾害;第三是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大坝可能破坏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影响鱼类等生物的生存;第四是技术方面的问题,专家们认为当时的技术条件可能无法保证这样庞大工程的顺利建设。
尽管专家们提出了强烈反对,邓小平依然支持这一项目的实施,最终三峡大坝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经过多年的努力,三峡大坝在1994年开工建设,2009年完成建成,并开始投入使用。时至今日,三峡大坝不仅解决了长江的防洪问题,还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电力,改善了沿江地区的航运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
那么,专家们担心的那些问题是否都应验了呢?从实际情况来看,三峡大坝的建设解决了不少问题,同时也避免了专家们预想的风险。关于国防问题,三峡大坝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国家的军事能力足以确保其安全;关于泥沙堆积和河道变化,经过科学规划和治理,大坝并未对下游城市造成严重影响;至于生态环境问题,尽管有一定的影响,但政府采取了补救措施,如投放鱼苗和定期禁渔,最大限度减少了生态破坏。
从技术层面来看,三峡大坝的建设质量非常高,抗洪能力和抗震能力都远超其他大坝。2009年建成后,三峡大坝抗洪能力曾经面临巨大考验,当年水位流量达到了历史最高,但大坝依然安然无恙。
总的来说,三峡大坝在建成后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尽管最初的反对者担忧重重,但今天来看,这些问题大部分都得到了有效解决。而三峡大坝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不可忽视的。
专家们的担忧是否应验了?答案是否定的。三峡大坝的建设不仅没有带来灾难,反而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推动了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提升了国家的防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