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昏暗的墓室里,一名身穿民国军装的士兵小心翼翼地从一具被大量金银珠宝包围的尸体口中取出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忍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虽然周围光线昏暗,但明珠依然散发着圆润如水的光泽,这让在场的士兵们都露出了贪婪的眼神。为首的将领拿起这颗明珠时,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大帅,这下我们发财了!”
“大帅”也激动得牙齿打颤:“这颗夜明珠值一千万两银子,几辈子都不用愁了!”他说完后,对周围的士兵们挥了挥手:“弟兄们,所有东西都搬走,给我把这里的宝贝全搬出去!”士兵们爆发出一阵压抑已久的欢呼,开始疯狂抢掠,墓室瞬间变成了一个混乱的战场。而那颗明珠依然在“大帅”手中闪烁,似乎在知晓自己即将经历一番波折。
晚清时期,中国的清政府正处于历史的低谷。清政府的懦弱无力令人失望,但在清朝的前期,尤其是乾隆年间,曾有过一段辉煌的“万国来朝”的盛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或1762年),即使是远在阿富汗的杜兰尼王朝,也派使者前来朝贡,其中的一份礼物便是价值连城的明珠。
这颗明珠背后有着不小的来历,它是阿富汗杜兰尼王朝开国皇帝艾哈迈德从印度莫卧儿王朝夺得的战利品。在14世纪,印度戈尔康达地区的金刚石矿中,工人发现了一块重量高达793.5克拉的金刚原石。这颗钻石一经出土,便引起了震动,甚至矿主都无法保住它。随后,印度王室将这颗钻石收入宝库,并在沙贾汗皇帝时期,它被赋予了“莫卧儿大帝金刚石”的名字。
18世纪中叶,阿富汗的艾哈迈德趁着国内的动荡起义,建立了杜兰尼王朝,并在随后的战争中多次征战印度。1757年,他攻占了印度首都德里,在那里,他获得了这颗莫卧儿大帝金刚石。艾哈迈德不仅对这颗宝石充满喜爱,还决定将它分割成几块,其中最大的一块被加工成两个半圆球。经过一番研究和雕琢,这颗珠子不仅美丽且功能独特:分开来看,它是两个透明的半圆球,但当它们扣在一起时,珠子便会发出如水波般的圆润光泽,在黑夜中仍能闪烁明亮的光芒,足以让人百步之内看清头发。
艾哈迈德在准备与清朝可能发生冲突时,决定将这颗珠子送给乾隆帝,以表达友好。乾隆帝看到这颗珠子后非常高兴,并将其珍藏在清宫宝库中,整整保留了100多年。
直到清朝后期,慈禧太后执掌大权,她以极为奢华的生活方式著称,享乐至极,甚至在光绪帝去世后,她也依然享受着奢华的待遇。1908年,慈禧太后死于重病,她被安葬在定陵,随葬的还有许多珍宝,包括这颗夜明珠。据说,慈禧在临终时将夜明珠含在嘴里,因她相信这颗珠子能让她的尸体不腐。
然而,慈禧的死并未能将这些宝物永远保护在陵墓中。1928年,孙殿英率领的部队在清东陵进行盗掘,掘开了慈禧的定陵。在长达两天两夜的挖掘后,他们终于打开了陵墓的大门,开始疯狂掠夺。除了金银珠宝,慈禧的尸体也被迫暴露。尽管很多文艺作品中都描写慈禧的尸体未腐,但现实中,她的遗体已经是干枯的。
盗墓行为很快引发了轩然大波。蒋介石政府严令彻查此事,孙殿英不得不通过他与戴笠的关系,将这次“寻宝”所得的珍贵物品上交给“国家”。其中,慈禧的夜明珠便最终被送到了宋美龄手中,后者虽然对这颗珠子有些许厌恶,但也将其镶嵌在了自己的鞋上,成为其珍贵的收藏。
这颗夜明珠的价值高达1080万两白银,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估计价值在8亿到10亿元之间。宋美龄将这颗珠子转手给了洛克菲勒家族,而洛克菲勒家族一直对艺术品和古董情有独钟,因此这颗珠子很有可能现在就在洛克菲勒的私人博物馆中。
然而,这颗珠子及其它被盗掘的珍宝本应归属中国,是历史的遗产,理应回到人民手中,而不是流落海外。尽管其价值巨大,但它的背后藏着的却是国难的印记,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值得每一代人反思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