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近代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是谁,晚清的重臣李鸿章肯定榜上有名。原因其实不难说:他的一举一动常常自相矛盾。一方面他致力于挽救和修补大清王朝的体制与力量,另一方面他又签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还在对外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一度推动所说的“东南互保”。同时他一生也没有发动叛乱,但他的财富问题却让人不解——死后据说留下了四千万两白银和上万亩良田,这让普通百姓很难接受。于是,李鸿章到底是救国的人,还是贪婪的官吏?我们还是从他的生平说起。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1823年出生的他,自小就爱读书,用功读书只是为了考取功名。1847年,他终于考中进士,年仅二十四岁就进入朝廷任官。以他家世和资历,继续升迁本来并不容易,但有两件事改变了他的命运。第一,是在父亲的帮助下,他拜师曾国藩,得到了朝廷大员的支持;第二,是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战争为有才之人提供了机会。战乱之中,李鸿章回到家乡招募兵卒、参加作战,凭着战功再加上曾国藴的力荐,他很快脱颖而出,年纪轻轻就升任江苏巡抚。
接着,李鸿章又因平定东路捻军等战功,逐步获得更高的地位,先后出任湖广总督等职,并被封为太子太保。这些成就使他成为晚清的显赫人物。然而让他名声远播的,还是1870年在天津发生的一场涉外事件。当时与列强谈判的过程并不顺利,慈禧太后便决定让李鸿章试一试。结果他真的展现出外交才华,最终以极小的代价平息了法国等国的愤怒。自此以后,李鸿章成为慈禧太后最倚重的汉人官员,参与并主导了多次外交谈判。
这也是他后来被广泛指责的根源之一:因为在与外国列强的条约谈判中,他承担了大量对外签约的职责,许多条约的具体条款并非由他单独决定,而是需要得到了慈禧太后和清朝贵族的认可。他像是一个重要的执行者,而真正的谈判权往往掌握在更高的权力手中。因此,外界说他是“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人”并不完全准确,但他确实成了不平等条约的主要执行者之一。
至于他那么多财富的来源,历史上也有不少讨论。作为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手下掌控了大量产业:船厂、军工厂、军事学堂、轮船招商局、矿务局、纺织厂等等。这些企业名义上属于国有,实际上的收益和税收却多由他掌控,加上他个人参与持股,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因此人们才会说他死后留下了四千万两白银和成千上万亩良田,这与普通百姓的生活价值观很不相称。
总体来看,李鸿章在历史中的地位并非简单的“好人”或“坏人”。他在实业建设、海防、以及外交方面确实做出了不少贡献,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某些现代化尝试;但在对外条约与权力运作中,他也难免受制于更高层的政治权力,难以完全自主。因此,评价他时应当看到他身上的复杂性:既有功勋,也有争议。对很多人来说,他的确是一个功过参半、难以简单定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