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蒋介石亲自指挥了对红军的第四次围剿,意图彻底消灭红一方面军。但他没想到,红军早已设下了圈套,准备反击。
红军不仅全歼了国民党第52师,还击毙了师长李明。在俘虏的国民党军中,有一位自愿留在红军的士兵。经过询问,发现他是黄埔军校的学员。由于我党历来重视人才,这名士兵受到了优待。然而,他突然失踪了,究竟他是谁,又去了哪里?
这位士兵名叫何涤宙,浙江临海人,是黄埔军校四期的学员。在被俘时,他是国民党第52师工兵营的少校营长。与他一同被捕的还有陈时骥,但因为种种原因,陈时骥未参加长征,还因一些错误被牵连,处境不如何涤宙。相比之下,何涤宙的待遇要好得多。
既然已被俘,何涤宙选择留下,并在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担任教员,负责教学。李德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到他,称:“红大有一位年轻的工兵少校,他参加了长征并立了功,后来加入了共产党。”
在红大,何涤宙担任高级班的军事教员,主要讲授苏军条令。红大当时有一百多名学员,每期为三个月,分为高级班和上级班。高级班学员多为团级以上干部,而上级班则是营级以上干部。何涤宙在这里的表现非常优秀,他的讲解条理清晰,深得学员们的称赞。
李德也曾提到,何涤宙是黄埔军校的学员,讲课时逻辑清晰,经验丰富,因而广受好评。李德对他印象深刻,并在他的纪实文章中多次提到他。
随后,红军开始长征。长征的起点没有人知道,但每个战士心中都怀着必胜的信念。为了便于行军,中央军委决定将四所红军干部学校合并,组建一个新的“红干团”。这个团的团长是陈赓,宋任穷担任政委。红军大学也因此改编为上干队,何涤宙继续在其中担任教学任务。
上干队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党中央及领导人的安全,同时培养干部,保障红军的后备力量,战斗则是最后的选项。然而,何涤宙很快就肩负起了一项重要任务。
1935年,红军到达乌江南岸的猴场。此时,红一军团的先头部队已占领了乌江口,为了确保后续部队的安全渡江,他们必须架设一座浮桥。乌江是贵州的最大河流,水深且急流湍急。红军最初尝试用桥桩固定浮桥,但因水流太急,桥桩被冲走了。
在多次尝试无果后,陈赓焦急万分,战士们无计可施。突然,一个老战士提到,“上干队有个土木专家,不如请他来看看。”原来,他指的正是何涤宙。
何涤宙被请来后,迅速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方案。他建议用竹篓装石头,两个竹篓上下扣住,并用削尖的竹竿捆绑四周,沉入河底代替锚点,最后固定浮桥。经过试验,这一方法成功架设了浮桥。在后来的架设中,战士们纷纷按照何涤宙的方案,迅速搭建了浮桥。
当毛主席走上这座浮桥时,不禁感叹:“真了不起,我们的工兵用竹排就能架起这样的桥!”何涤宙凭此功绩被特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长征结束后担任了红军大学教务部主任,负责教学管理。
然而,令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是,何涤宙突然离开了红军。萧劲光回忆称,抗战时期,何涤宙突然说要去大城市看病,到了武汉后便不再回来。党组织曾多次寻找他,但始终未果。
据传闻,何涤宙在武汉遇到了黄埔军校的同学王公遐,凭借着老同学的关系,他得以接触蒋介石,并请求蒋介石原谅他的过去。蒋介石知道他曾是黄埔的学员,便给予宽恕,任命他为王公遐的少将参谋长。此后,有人猜测他是受我党秘密安排,但至今没有确凿证据。
尽管如此,何涤宙在长征期间为红军做出的贡献依然不可忽视,特别是在乌江架设浮桥的举动,堪称英雄。后来,经过调查,发现他最终投靠了国民党,并一直服务于国民党军,直到1942年去世,年仅3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