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后,虽然唐朝的藩王纷纷起义,社会动荡,国家一度陷入混乱,但这场内乱并未直接威胁到华夏的根基。然而,在唐代宗重回长安后,原本希望通过改年号为“永泰”,以便大赦天下,恢复大唐的盛世局面,却没想到,唐朝即将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危机。
那时,三十万外敌南下侵入大唐境内,而唐朝此时却几乎没有能够指挥作战的将领,整个国家处于无兵可用的困境。如果任由这些外敌进入,华夏大地就会彻底沦陷。就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一位老将挺身而出,他能否逆转这场危机?
这位老将,便是唐朝的中流砥柱——郭子仪。尽管历史上许多人都熟知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或者如秦琼、尉迟恭等开国功臣,但郭子仪的战功毫不逊色于这些英雄。
有句俗话说:“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打江山时,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然而守江山就不同了,功劳已经分配,守得住就是应该的,守不住就成了罪过。尤其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帝王和将领之间的权力斗争也逐渐加剧,奸臣们为了一己私利会不择手段,陷害忠良。因此,每个时代的中期,都会出现将领遭遇打压、忠良被冤枉的情况。岳飞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明明可以恢复中原,却因为奸臣的陷害,最终丧命。
而郭子仪所处的时代,正是这样一个动荡的时期。唐玄宗在治理初期有所作为,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逐渐沉迷享乐,朝廷则被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奸臣控制,导致许多直谏的忠臣遭到打压。最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对此毫无准备,甚至在潼关被叛军攻破后,依然带着家人逃亡。
在这样的局面下,郭子仪未能在安史之乱初期出手,许多人质疑他的行动力。实际上,当安史之乱爆发时,郭子仪正在家中守孝。在古代,守孝期间是不能主动请命返回朝廷的,如果违背这一规定,便会遭到弹劾。所以即便郭子仪听到战乱的消息,皇帝也未允许他回朝,而他只能保持沉默,等待时机。
叛军已经攻入洛阳,唐玄宗却还不相信,直到潼关即将沦陷,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这时,郭子仪接到“回朝复命”的圣旨,立刻带领朔方大军赶往西北,准备东征以勤王。虽然他如果能坚守潼关,或许能保住长安,但唐玄宗却听信谗言,派遣慵懒的禁军迎敌。这支禁军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尤其安禄山的叛军中,还有凶猛的游牧民族作战,最终潼关被突破,唐玄宗只能逃亡。
此时,郭子仪急忙调集西境援兵,虽然长安已失,但他没有放弃,反而从容应对,收复了山西等地,一步步逼近敌军。最终,唐军与安禄山的叛军在河北展开决战,成功夺回了燕赵之地。这一战,郭子仪与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将领一起立下了赫赫战功。
虽然叛军被打败,郭子仪并没有追赶那些逃亡的叛军,而是转而支持唐肃宗继位。肃宗即位后,他与郭子仪等将领共同收复了长安,并清除了关中一带的叛军。接下来七八年,郭子仪继续带领大军镇压各地叛乱,逐步恢复了大唐的国土。
然而,连年征战使得唐肃宗身心疲惫,最终病重去世,继位的是他的儿子李豫,即代宗。代宗年轻且多疑,加之宦官们的煽动,朝堂上君主与将领之间开始互不信任。即使是郭子仪这样的老臣,也未能逃脱被削权的命运,甚至连曾经随他征战的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也都遭遇了打压。
在君臣隔阂加深的情况下,叛军再次进攻长安,唐代宗只得逃亡。所幸,郭子仪再次挺身而出,带领各地官兵重夺长安。然而,代宗依旧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更加严厉地惩罚防守失职的将领。李光弼被夺权幽禁,而仆固怀恩则因害怕被宦官陷害,选择逃亡,最终叛变,带着家人向北逃往漠北。
此时,朝堂依旧不相信仆固怀恩的叛变,直到几名太监坚称其有异心,才决定派郭子仪带兵前去收服。由于仆固怀恩曾是郭子仪的部下,大家认为他可以与仆固怀恩谈判。然而,郭子仪的声望实在太大,仆固怀恩的部队几乎全体叛逃,最后孤立无援,只得投降回纥。
然而,这次背叛将为大唐带来巨大的灾难。仆固怀恩在草原上游走,联合游牧民族起义,率领三十万大军进入西北,直逼长安。面对这支强大的敌军,朝廷无人敢主动迎战,代宗只能准备再次逃亡。
此时,已经近七十岁的郭子仪再次挺身而出,指挥各方将领坚守阵地,并亲自前往最前线。叛军几乎包围了长安,而郭子仪的出现,却使敌军心生恐惧。许多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回纥士兵看到他,纷纷放下武器,邀请他进入营帐。在郭子仪的劝说下,回纥军决定撤退,不再南下。随着回纥军撤离,剩余的吐蕃士兵只能仓皇撤退。
接下来的十几年,郭子仪继续指挥大军,为大唐继续保卫疆土,直到他年老病重,在八十五岁时离世。郭子仪在乱世中不仅忍受了宦官的诬陷,还成功抵挡了外敌的入侵,最终为大唐稳定了局面,延续了百年基业。这样的名将,岂能不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