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喜欢清宫剧或了解清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清朝的王爷中有一个特别的称号——铁帽子王,这个称号听起来既高贵又神秘。而且,铁帽子王并不是所有王爷都能当上的,清朝存在的268年里,宗室皇子和皇孙数量庞大,但总共只有12个铁帽子王。这些王爷中,除了晚清时期特殊情况封的几位,真正能够传世百年的传统铁帽子王只有9位,其中7位亲王和2位郡王。
铁帽子王为什么如此特殊?能成为铁帽子王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我们需要从清朝独特的宗室制度说起。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只要出生在皇帝家,成为皇子并且顺利长大成人,至少能封个王。然而,不同朝代的王爵制度大不相同。以汉朝为例,皇子们通常被封为诸侯王,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几乎相当于“土皇帝”。随着历史发展,唐代的王爵开始分为亲王和郡王,皇帝的兄弟和儿子一般是亲王,而郡王则是封给皇帝的孙子和远亲。
直到清朝,情况发生了变化。清朝的皇子们并不像其他朝代一样能够自动成为亲王,而是根据功绩来封爵。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们,最初并没有设定王爵,最高的爵位是贝勒(贝勒是皇室的高级封号)。努尔哈赤的第七子阿巴泰,在努尔哈赤尚未统一中国时就跟随父亲打仗,但直到弟弟皇太极继位才成为贝勒。
皇太极继位后,设立了12级宗室爵位,其中亲王和郡王为最高等级。这与其他朝代不同,因为皇太极封了6个亲王,这些亲王的共同特点是拥有显赫的战功,并且是八旗旗主。只有少数几位没有显赫战功的亲王,如岳托,才被封为郡王,后来他也因犯错而被降级。
皇太极的宗室爵位非常严格,甚至出现亲王和郡王因表现不佳而被降级的情况。例如,睿亲王多尔衮因为松锦之战失败被降为郡王,而多铎因战功不佳也被降为贝勒。
到了顺治帝时期,多尔衮通过掌握政权,重新恢复了一些亲王爵位,包括将多铎恢复为亲王,并封了许多有功的宗室为郡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顺治帝还给皇太极的第五子硕塞封为承泽郡王,虽然他年仅16岁,未立战功,这一封号也被称为“恩封”。
到了康熙时期,恩封王爵开始增加,康熙的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便是典型的恩封亲王,他们年纪轻轻便被封为亲王,根本没有参与过战争。
不过,康熙的封爵制度依然比较严苛,虽然很多皇子的爵位是恩封的,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享有亲王之荣。例如,雍正皇帝的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一开始只是贝勒,直到后来通过大封诸子,才被提升为亲王。其他如十四阿哥胤禵,尽管勇猛过人,在康熙朝仍然只是一个贝子。
到了乾隆帝时期,爵位的继承和分封制度开始严格规范,逐渐出现了降等袭爵的制度,也就是亲王的后代会降为郡王,郡王降为贝勒,依此类推。乾隆帝通过这种制度避免了如同明朝那样的“世袭罔替”现象(即一个家族的王位一代代继承,不受限制),确保了朝廷的精力和资源不被宗室拖垮。
不过,乾隆在此基础上,也考虑到清朝早期功勋皇室成员的重要性,为了纪念他们的贡献,他特别设立了9个世袭罔替的亲王和郡王爵位,这些爵位一旦授予,其后代将终身保持,不会因继承而降级。特别的是,这9位铁帽子王中,有8位是初期立下赫赫战功的王爷,只有怡亲王允祥一脉属于恩封,特别高兴于雍正的支持。
最终,清朝的铁帽子王成为了象征权力和荣耀的独特存在。由于清朝的王爵制度异常严格,只有少数几位皇子能够达到铁帽子王的地位,彰显了其特殊性。尽管乾隆晚年也设立了新的铁帽子王,但它依然与早期的功封王爷有着不可比拟的特殊性。
因此,在清朝的历史中,铁帽子王不仅仅是一个特殊的称号,更是与朝廷权力、战功和血统密切相关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