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有一座特殊的“中国城”——诗巫。这座城市位于砂拉越,是当地的第三大城市,人口约30万,其中有11万是华人。若你来到这里,仿佛回到了中国,街头巷尾都讲中文,店铺、餐馆,甚至人们的生活习俗也如同在中国一般。几乎所有从事商业活动的人都是华人,整个城市充满了浓厚的中国气息。
然而,这座曾经是荒岛的城市,如今已经发展成了繁荣的商业中心。那么,诗巫是如何从一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今天的模样呢?这背后有一个名叫黄乃裳的中国人。
时光倒回到1898年,中国正经历戊戌变法。变法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让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但由于得罪了守旧派,变法在103天后失败。许多改革派人物被慈禧太后通缉,其中就包括黄乃裳。虽然他在变法中并不显眼,但他之后的举动却改变了诗巫的命运。
黄乃裳来自福建,家境贫寒,但他一直坚持求学,最终成为了举人。面对国家腐败和外敌入侵,他深知国家危机四伏,决定投身改革,寻找国家振兴的道路。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迫流亡海外,开始寻找可以安置同胞的地方。
不同于大多数流亡者选择前往欧洲或日本,黄乃裳选择了马来西亚。1899年,他来到了砂拉越,察看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发现这里广袤却人烟稀少,正是适合移民开垦的地方。经过一番考察后,他决定在诗巫建立一个新的中国城。
黄乃裳与当地的拉者签订了为期999年的垦约,决定带领一批华人移民来此开垦荒地。为了完成这一计划,他回到福建招募了500多名农工。1900年12月,第一批72名移民从福州启程,经过两个月的艰难航行后,终于抵达诗巫。接着,又有两批移民陆续到达,总数达到1118人。
抵达诗巫后,黄乃裳首先为移民们解决住宿问题。为了筹集资金,他向当地拉者借贷了4万元,开始建造住房。随着移民们的到来,他们开始了艰难的垦荒工作。但由于诗巫的气候不适宜水稻生长,移民们面临着水土不服的困境。经过多次尝试,他们终于找到适合种植的作物,开始种植橡胶和胡椒。
除了农业,黄乃裳还在诗巫开设了商铺,销售生活必需品,并建立了五所教堂和一所小学,以满足移民们的日常需求。此外,由于诗巫靠近海边,黄乃裳还鼓励发展造船业和海运,帮助移民们逐渐稳定下来,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乃裳于1904年6月决定返回中国,他将垦荒工作交给了美国牧师富雅各。据他自己说,回国是因为身体不好,需要修养,而同时他也与孙中山取得了联系,决定回国为国家的革命事业出力。另一种说法是,他因为拒绝在垦区做一些不道德的生意,如开设赌场和卖鸦片,激怒了当地政府,被迫离开。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黄乃裳最终回到了中国。在国内,他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加入了同盟会,并参与策划了潮州黄冈起义。1911年,福州光复后,他参与组织了临时政府,并为政府筹集资金。由于身体原因,黄乃裳在第二年辞职返回家乡,但他并未闲着,继续为家乡的教育和水利事业做贡献。
然而,黄乃裳的革命生涯并未平静。他在1924年因肝病去世,享年64岁。黄乃裳虽然离世,但他在诗巫所建立的“中国城”依然繁荣。移民们并未忘记祖国,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们纷纷捐款捐物,支援中国的抗战。
为了纪念黄乃裳,诗巫的“新福州”建立了雕像,直到今天,这些雕像依然矗立在这片土地上,象征着黄乃裳为华人移民、为国家独立所做出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