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公开场合勾勒过一出“如果中日开战会怎样”的剧本,一位日本前陆自卫队将领在军事杂志上把这场战争想得很详细,并得出结论:如果真打起来,日本有“准备”,能撑一段时间。但把两个剧本对照看清楚,问题马上来了——中国今天的军力,已经不是昔日的“邻家老实人”。若是真刀真枪开战,日本的底牌能撑多久?这不是吵嘴,这是关乎生死的现实问题。
先说那位日本将领画的设想。时间、地点他都定好了:以东海和冲绳一线为主战场,把“突袭日方基地、夺取制空权”作为起点。剧本里安排了潜艇、战略轰炸机和成群的战斗机向冲绳冲锋,甚至把动因和节奏都设计成有利日方的“意外”:把美军描绘成先因为别处(比如中东)被牵走,短时间内无法增援,日本因此成为“孤岛”。随后是一系列社会动乱场景:火灾、列车事故、网络瘫痪,营造出一种内部失序、外部受攻的双重危机。到真正的交锋时,剧本里日本的空军数量远低于对手,弹药、备件与训练飞行员都存在短板,机场跑道被攻击瘫痪,指挥通信被干扰,很多自卫队的反击窗口在一夜之间被封堵,整体呈现出“奄奄一息、无法反扑”的图景。基调是:如果不先发制人,日本很可能被动挨打,难以逆转战局。
把这出设想放回现实来对比,就能看出差距。现实中的中国军队,不再只是靠人数打仗,而是依赖完整的感知—指挥—打击链条。中国的空中力量以隐身战机为核心,覆盖远程制空和电子对抗;海军、火箭军和信息战能力一起形成联合作战体系;北斗、遥感卫星、通信中继等构成的空间网络,为导弹制导、战场监视和指挥决策提供实时支撑。现代战争的关键不再是单个平台的技术高低,而是能否在短时间内把对手的“眼睛”“神经”“喉管”切断。
举个更直观的时间线类比:有人估算,从第一波电磁压制、导航干扰到跑道毁伤、导弹封锁,再到对主要港口与能源枢纽的攻击,一个连贯的打击节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瓦解对方的战斗能力和后勤补给。换句话说,所谓“打快仗”并非靠意志支撑,而是靠在对方还来不及组织有效反制前,彻底切断其行动能力。
日本方面虽有高强度的训练和近年在武器装备上的投入,也举办过大规模的实弹演习,宣称要准备“夺岛”等攻防课目,但这些演练暴露了后勤、弹药储备、能源依赖等现实短板。自卫队总人数、主战坦克数量、远程打击弹药储备以及在多线作战时的补给能力,都不是轻易能弥补的。能源上,日本对进口的依赖非常高,燃料一旦受制,军队的持续作战能力会大幅下降。海上供应线一旦被威胁,后勤就会迅速陷入困境。
更重要的是,日本在很多关键系统上依赖外援,尤其是对美方的军事支援。即便美军愿意出手,跨太平洋调动需要时间,而现代武器的打击速度往往以分钟计。美方内部也有自身的考量和优先级,不能保证在第一时间内把所需兵力和物资投送到位。
另外还有制造与动员能力问题:日本作为工业国家具备一定军工基础,但今天的中国在军工生产规模和速度上已处于优势。短时间内大量弹药、导弹与无人平台的生产和部署能力,是衡量持久战的关键。单靠演习中展示的高精尖平台,难以支撑长期高强度消耗战。
归根结底,这不是简单的口号之争,而是两种不同的作战理念和产业基础的对撞。日方的设想强调“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顽强防守并争取外援”,而中方的现实准备则侧重于“在最短时间内破坏对方的行动体系,切断补给与指挥,使对手无法持久抵抗”。战争能不能“撑住”,关键不在喊得多响,而在于补给链、制空制海能力、信息对抗与快速毁伤能力能不能经受住第一波打击。
参考那些公开的军事评论和演习报道可以看到,这类假想演练固然有其警示意义:任何国家都不应该忽视后勤、通信、精确打击与空间能力在现代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把想象当成现实,或者把演习结论简单外推为战争必胜的理由,同样危险。现实的军事实力体现在武器系统、作战理念、产业支撑和战略深度等多个维度,单一的剧本无法替代严肃的战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