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3日,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开始掌控苏联的最高权力。虽然赫鲁晓夫身材不高,但他的手段却相当果敢且不择手段。一上台,他便开始清除政治异己,导致苏联的政治局势一片混乱。
为了彻底消除斯大林的影响,赫鲁晓夫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公开否定斯大林,直言其在苏联的统治极其不当,这让许多人开始怀疑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举动虽然让赫鲁晓夫遭遇了不少批评,但他对此毫不在乎,认为只要自己能够享受权力,国家的未来并不在他的考虑之中。赫鲁晓夫信心十足,认为在他任期内,苏联不会走向灭亡。 赫鲁晓夫在国内政治上制造了不少混乱,却始终认为苏联是最“正常”的国家。在1959年,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宣称,怀疑苏联未来的人只有精神病,反对者都应被送进精神病院。这一番言论让苏联的“政治精神病院”变得更加知名,也使得苏联的政治迫害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这一切还得从斯大林时代的“大恐怖”说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斯大林通过大规模清洗,建立了极权主义统治,几乎摧毁了整个苏联上层的政治结构。斯大林通过无辜的冤杀,铲除了一切可能威胁到自己权力的人。在他的统治下,许多人被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审讯、囚禁甚至枪决。而赫鲁晓夫,作为斯大林的部下之一,虽然没有受到直接迫害,却因深知这些黑暗手段的存在,巧妙地利用这些政治工具,最终成功爬升至权力的顶端。 然而,斯大林虽然残忍,却也意识到自己的统治正面临来自内外的压力。在反对声音愈发强烈的情况下,他决定将一些暴行推给下属,尤其是将“大恐怖”责任归咎于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叶若夫,并下令清查相关责任人。这一措施间接导致了精神病院的出现,成为打击异见者的新方式。1939年,贝利亚将喀山精神病院划归内务人民委员会,开始了监狱型精神病院的历史。此后,苏联各地纷纷效仿,精神病院成了对付政治异己的重要工具。 赫鲁晓夫掌权后,虽然否定了斯大林,但却继承了他的许多手段,特别是利用精神病院来打压政治对手。那些敢于批评苏联的反对者,纷纷被送进精神病院,这些人不过是清楚地看到了苏联从曾经的强大走向衰弱。赫鲁晓夫深知这些做法不能公之于众,但他并未停止这种手段,甚至在1959年公开演讲中称,所有怀疑苏联光明未来的人都是“精神病患者”。这番话让苏联的精神病院成为公开的“政治工具”,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精神病疫情”。 在赫鲁晓夫时期,约有2万名被关押在精神病院的人,然而这一病态的状况并未随赫鲁晓夫下台而结束。相反,随着苏联矛盾的加剧,精神病院的数量越来越多。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已有16个大规模精神病院,收容能力达到80万人。到了安德罗波夫时期,苏联登记在案的精神病患者已经达到450万人。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精神病患者已超过1000万。 因此,苏联解体前夕,已成了名副其实的“精神病国”。当苏联最终解体时,苏联人民对这一历史事件反应平淡,甚至更多人期待着这一局面早日结束。这一切的根源,正是在赫鲁晓夫及其继任者的“精神病政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