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刘备的势力为“蜀”,实际上,这个“蜀”是曹魏和晋朝创造的贬义称号。刘备和诸葛亮理应被称为大汉皇帝和丞相,刘备的庙号是汉烈祖,谥号为汉昭烈皇帝,完全没有与“蜀”相关的称呼。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三国志》为基础,因此他继承了陈寿的说法。这也导致了一个矛盾:他一开始称刘璋的部将冷苞、张任、刘晙、马汉等人为“蜀将”,但后来又称刘备伐吴时的大将吴班、冯习、张南、傅彤为“蜀将”,甚至杜甫也在诗中提到“蜀相祠堂何处寻”。
如果刘备政权被视为正统,那么它的朝廷应当叫做“季汉”,五虎大将也应该称作“季汉五虎大将”。但关于季汉是否有五虎大将,许多人对此提出质疑。实际上,季汉确实有五虎大将,这一点并不是罗贯中首创,早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就已提到。陈寿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归为一组,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人归为另一组,还有程普、丁奉等人组成的十二虎臣。因此,如果否认季汉有五虎大将,却接受曹魏的五子良将和东吴的十二虎臣,显然存在双重标准。
有人反对季汉有五虎大将,主要是为了把赵云排除在外,声称赵云没有担任过“四方将军”。但这显然是误解,因为赵云担任过“中护军”,这个职务负责全军的赏罚升迁,是天子近臣,地位极高。任何一位大将都必须尊重赵云。
还有人认为赵云是文官而非武将,这完全忽视了历史背景。在宋朝以前,文官和武将的职位并没有严格区分,诸葛亮、张昭、鲁肃等人都曾担任过军事职务,吕布在丁原手下也曾是“主簿”。赵云在季汉担任过牙门将军、荆州留营司马、翊军将军、中护军等职务,其中“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并不代表是刘禅封的,事实上,建兴元年和章武三年是同一年,刘禅并没有等到继位第二年才改元,因此这让人产生了误解。
有人还认为魏延在季汉的地位高于赵云,但这显然不符合史实。赵云是刘备的首任牙门将军,而魏延只是第二任。建兴元年,赵云受封永昌亭侯,而魏延则是都亭侯,名号的等级也高于魏延。此外,赵云曾在诸葛亮的首次北伐中独领一军,而魏延连先锋官都没有担任。
赵云唯一的一次“败绩”发生在诸葛亮使用“田忌赛马”战术时。赵云带领少数兵力吸引曹真主力,而马谡则兵败街亭。虽然赵云虚张声势,却成功带领疑兵撤退,甚至没有损失任何军需物资。若魏延有赵云的名望,诸葛亮为何不让他担任疑兵统帅呢?
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重新排定五虎大将的武功排名。首先,关羽的第一位置是无可撼动的。关羽单枪匹马斩颜良、诛文丑,凭借这两场战斗,关羽的武力几乎无人能敌。尽管关羽在后期因管理重任导致武力下降,但若他专心练武,依然是最强的大将之一。
其次,关羽的武力值在建安五年达到巅峰,而赤兔马的出现更是提升了他的战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赤兔马老去,关羽年事已高,武力逐渐下滑。即使如此,关羽的战绩仍然无法被忽视。张飞、马超、赵云等人都无法超越关羽的成就。
再来看张飞和其他几位大将。张飞与张郃在汉中两次单挑,虽然未分胜负,但在伏兵击溃张郃时,张飞的表现还是颇为出色。赵云和马超则在面对张郃时表现更为明显,赵云在穰山之战击败了张郃,而马超在潼关之战中则是轻松将张郃击退。
如果仅以张郃为参照物,那么显然马超在五虎大将中位列第二,黄忠则排在最后,因为他在汉中之战时差点被张郃和徐晃围攻,正是赵云救了他一命。
根据《三国志》排列的季汉五虎大将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而《三国演义》则将赵云排在第三,马超排在第四。综合来看,除了关羽的位置不可动摇,其余四人的排名则颇有争议。
所以,您认为按照武功来排座次,除了关羽的第一位不可改变,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应该如何排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