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共设有19个兵团,其中有三个兵团(第21、22、23兵团)是由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而来,其余16个兵团则是在1949年由人民军队改编而成。这些兵团在战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它们成为了抗击敌军的重要力量。
这16个由人民军队改编的兵团,主要划分在四大野战军及华北军区的野战部队中,负责不同战区的作战任务。具体来说,西北战场上的第一野战军负责两个兵团;华北军区的野战部队则管理三个兵团,但其中第18和第19兵团后来被划归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由刘邓两位领导指挥,也管理三个兵团。华东战场上的第三野战军管辖四个兵团,东北战场的第四野战军也有四个兵团。
这些兵团通常下辖三个军,但每个兵团的规模有所不同。例如,第七、八、九兵团下辖四个军,而第二兵团则下辖六个军,但其中的第五军和第八军的兵员远没有达到一个完整军队的编制。因此,第二兵团虽然有六个军,兵员总数却仅为7万多人。
解放新疆的主力部队是第一兵团。初期其兵力约为8万人,在新疆解放后,兵力增长至超过10万人,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兵团之一。
杨得志将军的第19兵团在成立时兵力约为8万人,下辖的第63军、第64军、第65军都是经验丰富的部队,战功显赫。该兵团隶属于第一野战军,并成为西北战场的重要主力。
第18兵团,由徐向前领导,具有广泛的战斗经历。从华北到西北,再到西南,它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关键战役。该兵团在成立时约有9万兵力,成为解放战争中的一支劲旅。
第20兵团在平津战役后留下华北地区,成为保卫京师的王牌部队。其兵力约为8万,指挥官为杨成武将军。
在解放西南的战役中,第三和第五兵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刘帅的指挥下,这两支兵团在贵州消灭了宋希濂的兵团,随后进军成都,迫使蒋介石逃离大陆。第三和第五兵团的总兵力大约为8万人,指挥官分别为陈锡联和杨勇。
第四兵团,又被称为陈赓兵团,在解放战争期间非常活跃。该兵团下辖的第15军因抗美援朝战役而声名远播。解放战争期间,第四兵团的兵力约为9万人,是最具战斗力的部队之一。
第七、八、九兵团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总兵力约为80万人,所以这些兵团的兵力也都在10万人以上。第十兵团的兵力也在10.8万左右,其中第七兵团有13万人,第八兵团约12万,第九兵团约13万。
第12、13、14、15兵团来自第四野战军,这支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力一度达到百万,成为中国军史上第一个百万大军。来自第四野战军的这些兵团兵力也都超过了15万,其中第12兵团的主力军是第40军,第13兵团的主力军是第38军,第14兵团下辖第39军和第41军,第15兵团的主力军是第43军。
总结来说,解放战争期间的16个兵团,每个兵团的人数差异较大,但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12、第13、第14和第15兵团的兵力都超过了10万人,成为战场上的主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