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桑杰曲巴成为了西藏玉麦乡的第一任乡长。这一任命,标志着他开始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在接下来的34年里,桑杰曲巴不仅参与了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带领牧民支援前线,还坚定不移地守护着边境线,保卫着国家的国土。
玉麦乡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处中印边界的西藏地区,环境十分恶劣。这里常年被雪山包围,居民如果要去县城采购食物,通常需要徒步十几个小时,并且跨越两座海拔高达5000米的雪山。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边境地区的建设,桑杰曲巴也在此时成为了玉麦乡的乡长。
桑杰曲巴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初,家境贫寒,曾是西藏地区的农奴之一。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像他这样的农奴得到了释放,拥有了人权。得知自己不再是农奴,桑杰曲巴对党和国家充满了感激,发誓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60年,36岁的桑杰曲巴担任玉麦乡乡长。虽然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政治培训,但他全心全意为乡民服务,很快就成为了一位称职的领导者。1962年,印度无视边界协议,侵入我国藏南地区,企图在我国境内建立军事基地。为支持前线的战士,桑杰曲巴申请成为支前民兵,冒着危险将弹药和粮食送往前线。
在对印反击战后,为了保障玉麦人生活安全,国家为他们选择了更适宜生存的地方——曲松村。很快,玉麦的乡民们搬到了新居。然而,尽管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桑杰曲巴却心生忧虑。仅仅三个月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带着家人回到玉麦。
那时的玉麦几乎没有人烟,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年幼的卓嘎和央宗并不理解父亲的选择,认为玉麦的环境差,根本不适合居住。但桑杰曲巴却坚定地告诉她们:“无论哪里,再好也不是家,只有玉麦才是我们的家。”回到玉麦后,尽管条件依旧艰苦,桑杰曲巴却感到无比幸福,因为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都在身边。
桑杰曲巴选择坚守玉麦,不仅是为了家园,更是为了守住国家的边疆。在那个年代,中印边境线遥远辽阔,人口稀少,印度曾多次企图侵占边境土地。作为一名支前民兵,桑杰曲巴非常清楚印度的动机,因此决定回到玉麦,用实际行动捍卫这片国土。他购买了大量牦牛,开始了边境放牧生活。他相信,只要将牦牛赶到边境,印度就知道这片土地上是有人生活的,不会轻易侵犯。
生活虽然艰苦,但一家人彼此陪伴,桑杰曲巴总能从中找到一丝安慰。然而,好景不长,妻子和小女儿因恶劣环境相继去世,家庭失去了两位重要成员。此时,二女儿央宗多次质问桑杰曲巴,为什么要坚守玉麦,认为如果当初没有回来,母亲和妹妹或许不会死去。桑杰曲巴深知她的痛苦,但他始终坚持国家优先的信念。他告诉女儿们,虽然日子艰难,但至少他们是自由的,不再是农奴。他还在边境上挂起国旗,表达他对祖国的深深忠诚:“有国旗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国家。”
面对印度军队的威胁,桑杰曲巴依然没有退缩。他常常将印度军队插在我国土地上的旗帜拔掉,换上中国国旗,并且在巡边时,将国旗挂在每一处经过的地方。印度对他们的威胁逐渐升级,甚至威胁要杀死他们。但桑杰曲巴知道,背后有祖国的支持,哪怕生命受到威胁,他也毫不畏惧。
在妻子去世时,她曾问桑杰曲巴,玉麦是否会修通公路。玉麦地处偏远,地理条件极为严酷,一年大部分时间都被大雪封路。很多人认为,修路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桑杰曲巴坚信,玉麦不仅会通公路,未来的玉麦会越来越好,因为祖国不会忘记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果然,在桑杰曲巴的坚持下,我国在中印边境的实际控制线推进了5公里。
1988年,桑杰曲巴卸下乡长职务,接替他的是他的两个女儿,卓嘎和央宗。虽然小时候不理解父亲的选择,但现在她们将父亲视为榜样,继续守护这片土地。1996年,其他村民开始迁入玉麦,玉麦不再是仅有三人的小乡。到2001年,通往玉麦的公路终于开通,这也成为了桑杰曲巴心中最大的安慰。虽然他于同年因病去世,但他留给女儿们的最后遗愿是:“继续守护玉麦。”
桑杰曲巴去世后,卓嘎和央宗继续坚守玉麦,承载着父亲的梦想和责任。到2017年,玉麦的年收入已达到人均5万多元,人口也逐渐增多。尽管曾经的艰苦岁月已经过去,但每当经过曾经父亲挂上国旗的地方,卓嘎和央宗依旧会感动落泪,她们感激父亲为国家所做的一切,也为他感到骄傲。如今,玉麦在国家的关怀下,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
---
参考资料:
- 澎湃新闻《守护万里山河一寸土,建起万家稳稳的幸福》
- 央广网《玉麦、吉隆、扎西岗……守护万里山河一寸土,建起万家稳稳的幸福》
- 东北网《从“三人乡”到全民守边 玉麦薪火相传的爱国血脉》
- 澎湃新闻党史小故事守家守国的桑杰曲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