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9月,八路军三五九旅驻陕西富县的自卫大队长尹保仁,擅自率队在富县境内的三交镇附近设伏,歼灭了国民党将领胡宗南麾下的一个新兵营。此事很快被指为“破坏国共合作、挑起内战”,成为当时极为敏感的一件事。为什么尹保仁要动手?毛主席后来又如何处置这件事?下面把来龙去脉用通俗的语言讲清楚。
事情的起因要从当年延安到富县的防务说起。1943年,毛泽东、林伯渠、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到南泥湾三五九旅的七一八团视察。毛主席对团里的参谋长尹保仁表示赞赏,还特地向他敬酒。几天后,延安卫戍司令王震与三五九旅参谋长郭鹏一同来到七一八团,找尹保仁谈话。王震既提醒他别骄傲,也宣布了一个任务:把富县的游击队扩编为自卫大队,由尹保仁任大队长,加强延安与西安之间的防线。
当时富县地处要冲,国民党部队常在边区扰乱,抢劫抓丁,甚至暴行伤人。尹保仁去之前问清了兵力与编制:旅里会抽调一个警卫连和一个加强连支援,自己还要靠扩充本地队伍。因为他历来擅长火力作战,便要求旅部配两挺机枪加强火力,郭鹏曾提出批评,但王震支持了这个请求,严肃告诫他:富县重要,要守住延安的大门,否则后果严重。尹保仁也表示无论如何都会坚守岗位。
到了富县后,尹保仁把队伍训练得很紧,力求把每个队员都练成射手、投弹手等实用能手,同时密切关注国民党军的动向。富县周边,胡宗南部队常常越界骚扰,搜刮民物、抓壮丁、侮辱妇女,甚至开枪打死过老百姓和耕牛。更令尹保仁警觉的是,敌方把一支新兵营的行军路线异常绕行,明显有通过富县侦察、试探我方防御部署的嫌疑,可能是为以后南北夹攻做准备。
基于这些观察和当地县委的意见(县委认为在国共合作期间应慎重,让自卫大队自行决定),尹保仁决定下手设伏,结果歼灭了那个新兵营。消息传到蒋介石处,国民政府向共产党提出严正抗议,要求严惩责任人。风波一出,旅部有人来富县调查,冷言称尹保仁“性命难保”。尹保仁亦知事态严重,心里准备接受处理,甚至把自己平时积攒的边币交给党小组长当作最后的党费;自卫队员们知道情况后,含泪与他告别。
不久,富县县委通知尹保仁到县里,县里负责人说明事情已闹得很大,周副主席(周恩来)将从重庆办事处亲自来处理。尹保仁既惊且惧,但也想好好陈述理由——若真要杀头,能在公堂上说清原委也是一种解脱。随后他被安排见到周恩来和邓颖超。周恩来先是半开玩笑地问他帽子上为什么不戴“青天白日”帽徽,尹保仁直言那是国民党的标识,他平时觉得羞于佩戴;周恩来并未严厉斥责,只说他“有个拗脾气”。
重点的质询是:为什么打之前不向旅部请示?尹保仁的解释是,旅部距离太远,去一次得往返百二十里,来回耗时太久,情况不允许,故只向县委请示,县委认为当时由自卫大队决定。周恩来又追问动手的经过与动机。尹保仁详细陈述了胡宗南部队长期在富县欺压百姓、企图通过富县侦察我方等事实,以及他担心敌方将来可能南北夹击的判断。听完这些说明,周恩来判断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于是安慰他:“你不要怕,杀不了头。”并当场多次重申这句话,实际上是为尹保仁解围。
这件事的处理并不只在周恩来一方。消息也传到了三五九旅,参谋长郭鹏为保全尹保仁,亲自到杨家岭向毛主席求情。郭鹏向毛主席汇报情况时,毛主席已知此事,还提到不久前见过尹保仁并吃过他做的饭。郭鹏劝说不要惩处尹保仁,毛主席一开始严肃指出他擅自行动的严重性,但听了郭鹏解释后被尹保仁打胜仗、振奋士气的事实所感动,最终决定不为难他。毛主席还指出,国民党曾制造皖南事变、平江惨案等事实,说明国民党对合作并无诚意,尹保仁的行动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仍要提醒他提高政治觉悟,注意斗争方式,不可轻率行事。
蒋介石曾亲自打电话给周恩来,要求交出所谓的“凶手”,但毛主席和周恩来都没有按其要求办。毛主席让郭鹏把他的决定传达给王震:尹保仁不会被处死,要安心工作,加强学习。郭鹏感激地回去,但因激动又匆忙,跑得太急摔了一跤,嘴里还抱怨尹保仁“害我受这个罪”,不过心里觉得能保住人的命,这次摔跤也值了。
总的来说,尹保仁在富县击毙胡宗南一个新兵营,确实触动了国共合作的政治敏感神经,导致中央高层必须出面调解。经过周恩来、毛主席等人的审慎处理,既肯定了其保卫根据地、保护百姓的动机,也批评了他处理问题方式上的鲁莽,最终决定不予极刑,而是要求提高政治觉悟、注意策略。此事后来被记载并流传,成为当时复杂政治军事局势下一起典型事件。参考资料题目为:《尹大队长富县犯死罪,周副主席奉命亲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