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厚葬的风俗盛行,许多传统观念认为死后应该享受与生前一样的待遇。古人相信,活着的人应当像对待生者一样尊敬死去的亲人,因此,为了确保先人死后也能拥有类似生前的生活,他们会将各种生活必需品甚至珍贵物品一起葬入墓中。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如今人们已经不再将贵重物品放入墓中,而是更多地使用日常物品陪葬,但这种传统的影响依然深远。
在古代,尤其是在帝王家族,墓葬的奢华程度更是惊人。许多帝王在刚刚继位时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的葬礼做准备,而秦始皇嬴政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秦始皇刚继位时,就在郦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动用了70多万劳动力,所用的宝物和珍品更是数量庞大,堪称史上最奢华的陵寝之一。可以说,秦始皇的陵墓为后世帝王奢华修建陵墓树立了一个先例。
这种厚葬风气也为现代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实物证据。许多古代的陪葬品至今仍被发掘出来,成了我们了解历史的宝贵依据。而有些心怀不轨的人,想通过盗墓一夜暴富,但盗墓并不是简单的挖土那么容易。许多古代墓葬里设有复杂的机关和陷阱,稍有不慎就可能丧命。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描述了秦始皇陵的防盗机关:“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意思是,如果有人接近陵墓,就会被机关射箭射中。
因此,了解陵墓的构造是盗墓成功的关键。而即使熟悉了构造,盗墓依旧是极为危险的。司马迁虽然在《史记》中详细列出了秦始皇陵的结构,但为什么他能如此清楚地知道这些呢?毕竟,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建成后都被活埋了,按照当时的规定,他们不可能向外透露任何信息。那么,司马迁又是如何获得这些资料的呢?
首先,司马迁生活在距秦朝较近的西汉时期,他通过当时的史料或从地方人的口述了解了秦始皇陵的构造。其次,秦始皇陵的建造历时四十多年,期间更换了大量的工匠。那些未被处决的工匠,可能在工作中将陵墓的细节传了出去,因此也有可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给了司马迁。第三,秦始皇陵建造之前,肯定有详细的图纸,这些图纸可能在西汉初期的萧何指令下被严密保管,司马迁作为史官,很有可能接触到这些重要的文件。
虽然司马迁没有亲自进入过秦始皇陵,但他对陵墓的描写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尽管他在编写《史记》时可能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但他也很有可能参考了其他帝王陵寝的结构,特别是西汉时期的皇帝陵墓,许多设计可能受到秦始皇陵的影响。加上他对历史严谨的态度,使得他的描述相对准确。
根据现代科技对秦始皇陵的勘探,发现确实存在水银含量较高的现象,这也印证了司马迁对陵墓内部的描述。至于秦始皇陵的结构是否完全如司马迁所描述的那样准确,还需要等到陵墓完全发掘之后才能确认。但无论如何,考虑到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对古代遗址的保护措施,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完全揭开秦始皇陵的秘密。
可以说,秦始皇陵的发掘之路还很漫长,或许在我们有生之年也无法见到真相。换个角度来说,考虑到保护措施尚未完善,陵墓深埋在地下也许是最安全的状态。未来能否完整发掘,仍然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