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这个国家,打1815年维也纳会议定了永久中立的规矩后,一百多年里基本没掺和过啥大战事,全靠“中立”这块金字招牌活得滋润。人家不用在军事上瞎折腾,一门心思搞金融,从1934年出了银行保密法开始,全世界的富豪都愿意把钱往这儿塞,苏黎世、日内瓦也跟着成了金融圈的香饽饽,说句不好听的,这中立身份就是瑞士的摇钱树。
可谁能想到,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出兵乌克兰后,瑞士绷不住了。才过4天,2月28日联邦委员会就发了个通知,跟着欧盟一起冻结俄罗斯的资产,一算金额足足74亿瑞士法郎,里面不光有俄罗斯央行的储备,还有那些寡头的个人账户。这步棋走得也太急了,当时金融圈直接炸了锅——中立国不就该不偏不倚吗?现在主动选边站,这不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官方还说这是为了维护国际法,可老百姓和富豪们不傻啊,连日内瓦的房产、苏黎世的银行账户都能随便冻,以后谁还敢信“瑞士中立”这四个字?
果不其然,俄罗斯那边反应特别快。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接说瑞士已经不是中立国了,到了2024年1月,拉夫罗夫外长更是公开讲,瑞士把中立的名声全丢了。瑞士自己内部也乱了套,瑞士人民党赶紧推动公投,想把“永久中立”写进宪法,2022年就启动了倡议,签名也收够了,预计2025年投票。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更离谱的是,瑞士议会后来差点通过修订战争物资法,打算允许通过第三方给乌克兰转运武器——这哪还有半点中立国的样子?
中立招牌一碎,最受冲击的就是瑞士的金融业。全球资本都精得很,今天能冻俄罗斯的钱,明天说不定就轮到别人,谁还敢把钱放在这儿?于是富豪们开始集体跑路,沙特的家族信托直接撤资,还有2700多家相关办公室,一股脑搬到了迪拜、香港和新加坡。迪拜更直接,干脆挂出招牌:保密、免税、不问资金来源,明摆着抢瑞士的生意。瑞士金融时报还报道,中国客户也慌了,怕自己的资金不安全,也在加速把钱转出去。
屋漏偏逢连夜雨,2023年3月瑞士信贷直接爆雷,巨亏之后被瑞银收购,30亿瑞郎就卖了,还有160亿的债券直接被勾销,债市当时就乱成一团。瑞银也没好到哪儿去,到2025年股价从45瑞郎跌到18瑞郎,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司法部起诉它洗钱12亿美金。两大银行接连栽跟头,客户的信心彻底崩了——以前觉得瑞士银行是保险箱,现在看就是个随时可能被撬的柜子。再看人家新加坡,私人银行客户两年涨了48%,托管的资产多了3100亿美金,日内瓦的油气贸易公司也搬到了迪拜自由港,订单丢了一大半,伊朗的资金通道被瑞士截断后,人家直接转头跟中国企业合作。说白了,瑞士这哪儿是被别人制裁,分明是自己一步步把金融命脉给掐断了,保密制度废了,富豪跑了,以前的优势全没了。
更可笑的是,瑞士以为跟着西方站队就能保平安,结果反而被当成了软柿子。2025年夏天,美国特朗普政府直接甩来一纸行政令——14308号令,对瑞士核心出口产品加征39%的关税,手表、巧克力、机械零部件一个都没跑。瑞士联邦主席凯勒·祖特尔赶紧飞华盛顿,想找特朗普谈谈,结果连美国财政部长都没约上,灰溜溜回来就开紧急会议,外交部还发声明抱怨美国没提前沟通。这声明顶个屁用,贸易数据立马就现了原形:瑞士对美出口下滑13.7%,机械订单跌了11%,手表厂库存堆得像山一样,只能开始裁员,苏黎世交易所更是连跌两周。
你说瑞士这三年干了多少讨好西方的事?配合制裁俄罗斯、冻结伊朗资金、交客户数据、改军事政策、靠拢北约,2023年7月还加入了欧洲天空盾防空计划,空军的F-18都去参加演习,2024年10月又跟乌克兰签了军事合作协议——条条都是递投名状。可美国呢?连一句豁免都没给,把瑞士跟伊朗并列处理,根本没把它当小弟,就是个用完就扔的工具人。2025年5月14日,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大楼当面说瑞士不是中立国,第二天俄外交部还点名批评,说瑞士的制裁比北约还狠。联合国大会上,拉夫罗夫当着瑞士外长卡西斯的面,又重申了一遍瑞士丢了中立地位。这时候瑞士才反应过来,中立没了,连独立都快保不住了,三年的努力,换来的就是美国一刀关税。
经济上的麻烦还不止这些,经济学家预计瑞士要重现负利率,央行3月20日先降息25个基点,6月19日干脆降到零。失业率蹭蹭往上涨,钟表业和机械业最惨,以前这俩行业是瑞士的支柱,现在订单少、库存多,裁员一波接一波。瑞士国家银行副主席茨楚丁都承认,美国加的关税让经济前景变得特别差。连国防工业都遭了殃,以前中立国对军火出口规则严,到2025年4月,彭博报道说瑞士的军火商干脆跑到葡萄牙去生产了——这不是变相承认自己没发在国内搞“中立”那套了吗?
再看看各方的评价,俄罗斯卫星社直接说,瑞士对俄制裁让它彻底丢了中立地位;欧盟观察家网2025年5月的文章也说,瑞士虽然名义上还是中立国,实际上已经扩大参与跨大西洋安全合作了;瑞士自己的报告也写了,2025年5月31日前,已经向乌克兰提供了51.6亿瑞郎的援助。克普格报告指出,乌克兰危机直接间接都影响了瑞士经济,很多业务因为制裁没法做;公共眼组织2025年2月的文章更直接,批评瑞士对乌克兰的响应根本不一致,一开始冲得挺猛,后来又变得机会主义。说白了,瑞士这步棋走得稀烂,表面上是站队西方,实际上是被人家当枪使,经济链条断了一串。
这三年下来,全世界都盯着乌克兰,谁能想到第一个栽跟头的是瑞士?它既没被导弹炸,也没被全面制裁,就是自己把中立的命根子给拧断了。银行爆雷、资本外逃、出口断崖式下跌、靠降息救市,以前的“金融圣地”现在成了没人敢碰的弃子。布鲁金斯学会2025年3月的文章还问,严格中立还能不能服务瑞士?瑞士外交事务委员会之前还说“灵活合作但不弃中立”,可现在看看实际情况,维基百科都更新了,说瑞士的中立地位质疑越来越多,从二战时的纳粹黄金事件,到2022年的加密AG间谍案,再到这次对乌克兰的制裁,全是黑历史。
瑞士资讯网2025年5月的文章也承认,俄罗斯出兵乌克兰后,莫斯科就宣布瑞士不再是中立国,因为它用了西方的制裁;瑞士外交部倒是还在嘴硬,说采用欧盟对俄制裁但不涉及军事,可谁信啊?商业人权网直接点破,瑞士虽然从1815年就中立,却用冻结俄罗斯资产的方式惩罚俄罗斯,这本身就跟中立相悖。劳法尔媒体2023年5月的文章说,瑞士以前坚持中立,是因为能源价格高、怕经济制裁的后果,可现在呢?它所谓的中立,早就不是“不涉军事联盟、不提供部队武器、不给过境权”的初衷了,虽然官方说经济制裁不违反国际法,但名声确实丢得一干二净。
Reddit上还有人讨论,为什么很多人说瑞士破坏了中立?有人辩解“经济中立本来就不存在于纸上”,可现实是,瑞士连金融中立都没保住。华盛顿邮报2023年4月的观点更直接,说瑞士该放弃中立,因为世界变了,中立作为外交工具已经过时了。瑞士焦点指南2025年7月的博客也在探讨,瑞士到底有没有破坏中立,虽然给乌克兰再出口武器的量有限,却已经引发了大辩论。
其实瑞士这事,教训太深刻了。中立对它来说,不只是个政策,更像是身份神话,几乎跟宗教一样神圣,靠着这个身份,它在冷战时过得舒舒服服,还不用加入欧洲经济区。可现在呢?它挤在大国之间,一边倒向西方,却没得到半点好处。普京虽然被西方骂独裁,但他代表的俄罗斯情绪很明确,就是反对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系统;瑞士的中立受威胁,美国的权力失衡、社交媒体的影响、气候变化、新冠疫情,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让它更难立足。以前还有人说欧洲该学瑞士,搞和平大陆的武装中立,可现在瑞士自己都成了反面教材,慕尼黑安全会议2025年2月讨论全球挑战时,估计都没人敢提“学瑞士”了。
外交事务网2025年8月的文章说得对,瑞士现在就在十字路口,中立地位一点点被侵蚀,还笼罩在全球动荡的阴影里。从跟着欧盟搞制裁,到冻结俄罗斯资产,再到跟西方阵营对齐,它的角色早就变了——以前是各方都信任的中间人,现在成了西方阵营的小跟班,还没得到跟班该有的待遇。
瑞士最大的错误,就是在乌克兰问题上放弃了中立,丢了自己最核心的身份。现在中国、俄罗斯这些非西方国家都避开它,根本不想找它提供什么建议,毕竟它的“中立”已经有了污点。历史还真是开了个大玩笑,大家都以为乌克兰可能先扛不住,结果最先倒下的是瑞士这个百年中立国。现在瑞士的经济像锅沸腾的粥,乱成一团,民生也遭了罪,国家前途更是一片迷茫——它现在该好好想想,这中立还有没有可能逆转,要是逆转不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